清明不忘根,記重慶老祖宗巴人的喪葬習俗,如今依然影響著我們

清明節(jié),正是緬懷先人之時,而作為重慶人最遠古的老祖宗巴人,我們也不能把他們忘了。

巴人的喪葬習俗,時至今日,依然在影響著川東廣大地區(qū)。

那么,作為目前發(fā)現(xiàn)的中國最早的人種,他們在喪葬文化上有什么獨特的地方呢?

巴人雕像

一、重慶的老祖宗巴人

巴人的起源,最遠可以追溯到2萬年前,1986年在巫山縣大廟區(qū)廟宇鎮(zhèn)龍坪村的龍骨坡,發(fā)現(xiàn)了2件人類化石,這是我國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最遠古的人類化石,史學家稱他們?yōu)椤?a href='/wushan/' target=_blank>巫山人”。

后來又在銅梁發(fā)現(xiàn)了以銅梁地區(qū)為中心的遠古銅梁文化圈,包括銅梁郭張二塘遺址、豐都煙墩堡遺址桂花村遺址、主城區(qū)大堰村和馬王場遺址。

新石器時期的遺址也不少,包括合川沙子梁,江津王爺廟和燕壩,巫山大溪、江東嘴、大昌西壩、雙堰塘,忠州的?井溝,南岸干溪溝,渝北朝陽河嘴等。

這些先民,慢慢形成了濮、賨、苴、共、奴、獽、夷、蜑之蠻幾個族群。

巴山

巫峽大巴山和巫巴山一帶發(fā)展起來的巴人,以各部落為中心區(qū)域,四面出擊,通過不斷的融合,原來的濮、賨、苴、共、奴、獽、夷、蜑之蠻及原來的巴族,人們統(tǒng)稱其為人。

殷商時期,巴人還未立國,殷卜辭稱其為“巴方”。

殷商末年,周武王舉兵討伐商紂,巴師為其前鋒,因為巴師英勇,立下戰(zhàn)功無數(shù),牧野之戰(zhàn)后,周武王賜“姬”姓于巴人,分封為姬姓諸侯。

從此,巴國立國,建都江州(重慶渝中半島)。

紂王墓

《華陽國志》中記載:“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p>

戰(zhàn)國后期,巴國被秦將張儀和司馬錯率領的秦軍攻滅。

巴人一部分漢化成漢人,一部分演變成現(xiàn)在的苗族土家族。

所以說,巴人是重慶人民最遠古的老祖宗。

二、人類喪葬文化的形成

中國的喪葬文化的形成,其源頭可以追溯到1.8萬年前的“山頂洞人”時代。

遠古時期,先民們聚居在山洞中,有人死后,便將其埋葬在山洞中,并在周圍撒上殷紅的赤鐵礦粉,以表達對死者的哀思,這便是中國最早的墓葬。

更早的時期,人死后他們是像動物一樣,隨便將其拋棄,還是作別的處理,我們不得而知。

但從發(fā)掘出的最早的墓葬推測,山頂洞人這種喪葬方式,便是可考的最早的墓葬形式。

隨著等級觀念的出現(xiàn),階級產(chǎn)生了,貧富差距也就有了。

之前人人平等的墓葬也開始出現(xiàn)了差異性。

原始人生活場景

早在遠古時代,人們便得出了人是由“肉體”和“靈魂”兩部分組成的這一結(jié)論。

他們認為,肉體可以死亡,但靈魂是永遠不死的,他們會去另一個世界繼續(xù)生活。

這便是靈魂不死。

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jié)》一書中說:“在遠古時代,人們還完全不知道自己身體的構(gòu)造,并且受夢中景象的影響,于是就產(chǎn)生一種觀念:他們的思想和感覺不是他們身體的活動,而是一種獨特的、寓于這個身體之中而在人死亡時就離開身體的靈魂的活動。從這個時候起,人們不得不思考這種靈魂對外部世界的關系。既然靈魂在人死時離開肉體而繼續(xù)活著,那么就沒有任何理由去設想它本身還會死亡;這樣就產(chǎn)生了靈魂不死的觀念?!?/p>

于是,慢慢便形成了“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觀念。

既然人死后,還能在另一個世界繼續(xù)生活,那他們在人間所享受的東西,在另一個世界也應該繼續(xù) 享受。

于是,人們開始往墓葬中放入隨葬品。

古墓

最開始只是將他們身前的用品放入墓中,到后來,為了顯示墓主人的身份,也是彰顯其后人的孝心,隨品越來越豐富。

甚至帝王們將全國一半以上的財寶器都帶入了墓中。

當然,這也就催生了盜墓賊這個行當?shù)呐d起。

三、巴人的喪葬文化

巴人主要生活在長江嘉陵江沿岸,以及其它的河流周圍,因為農(nóng)業(yè)不發(fā)達,主要以打獵捕魚為生。

受此影響,巴人的喪葬習俗也比較特別,人死后,往往放入船棺進行埋葬。

船棺,顧名思義就是像船的棺材。

船棺

活著以打漁為生,死后到了另一個世界,就繼續(xù)打漁吧。

這種墓葬形式,考古專家曾在重慶九龍坡區(qū)銅罐驛鎮(zhèn)和廣元昭化寶輪院有大量發(fā)現(xiàn)。

對于船棺葬,《重慶通史》一書中有比較具體的描述。

巴人的船棺葬,一般是以巨大的楠木掏空制成船形棺材,下葬時,將船頭正對河流。

尸體并不一定直接放入船棺內(nèi),一般的人,將尸體和隨葬品一起放入船棺內(nèi);講究一點的人,會在船棺內(nèi)靠河一端另置一個小棺,專門用來放置尸體和比較小的隨葬品。

大一些的隨葬品比如陶器、銅器以及竹木漆器紡織品、兵器等,則放入船棺內(nèi)。

船棺葬

前面已經(jīng)說,船棺葬主要是針對以打漁為生的,靠打漁為生的,當然是普通民眾了。

王公貴族們則不會用這種方式安葬。

他們和中原漢人習俗一樣,使用土坑木棺。

畢竟巴王室已經(jīng)跟著周武王姓姬了,姬姓是漢人,巴王室當然要向中原漢人靠攏了。

考古專家在重慶云陽縣故陵和涪陵小田溪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巴王族古墓群,他們所使用的墓葬方式就屬于土坑木棺。

而且用的還是漆棺槨,是又重棺,這和中原墓葬是一樣的。

不守,也不是所有的巴人都這兩種方式進行安葬,畢竟那個時候比較封閉,不同地域形也成了不同的喪葬文化。

土坑木棺

除了船棺葬,還有懸棺葬、幽巖葬和巖穴葬等。

懸棺葬是將木棺懸置于插入懸崖絕壁的木樁上,或置于崖洞中、崖縫內(nèi),或半懸于崖外,其崖往往陡峭高危,下臨深溪,無從攀登。

而且懸置越高,表示對死者越是尊敬。

這還真是有點難為后人。

懸棺葬很地方都有發(fā)現(xiàn),只說在重慶境內(nèi),主要分布在三峽地區(qū)。

唐張鷟《朝野僉載》卷十四:"五溪蠻父母死……盡產(chǎn)為棺,于臨江高山半肋鑿龕以葬之。自山上懸索大柩,彌高者以為至殮死有棺而不葬,置之巖穴間,高者絕地千尺,或臨大河,不施蔽蓋。"

這里的五溪蠻,就是生活在武陵山區(qū)的巴人。

懸棺葬

幽巖葬單地說就是將死者葬在巖洞中。

但這種巖洞一般都在山腳下,便于人進出,沒有懸棺葬那么為難后人。

巖穴葬則是選擇懸崖上的洞穴作為置棺之所,也有人工鑿的,和幽巖葬不同的就是一個在山腳下,一個懸崖上,而且幽巖葬一般為群葬,就是一個族群的人葬在一處。

《重慶通史》中說:“巴人死后,舉行葬禮時,多擊鼓、跳歌,場面或莊重而悲愴,或隆重而熱烈?!?/p>

筆者是渝東南的彭水縣人,當?shù)赜腥怂篮?,坐夜那天,敲鑼打鼓,?a href='/suona/' target=_blank>嗩吶、舞龍燈、腰鼓、舞獅、鄉(xiāng)村樂隊唱歌跳舞耍雜技,鞭炮用貨車裝回去炸,好不熱鬧。

這一習俗,便是古代巴人遺留下來,幾千年,依然在影響著他們的后人。

對于喪葬習俗以及清明節(jié)習俗,你有什么要說的呢?

歡迎留言討論。

Hash:27bb0291c763fdf47261ba2fcb367f260f49b474

聲明:此文由 巴蜀秘史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