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耕:?《幣章組合》系列之中國篇

《幣章組合》系列之

中國

泉耕

泉耕(姓:張,名:德友),中國收藏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錢幣學會會員,北京市錢幣學會會員,中國民俗錢幣學會常務理事、副會長、幣章專業(yè)委員會主任。祖籍山東,1956年出生于我國東北吉林。從軍二十余載,畢業(yè)于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學院建筑工程專業(yè),歷任部隊參謀、助理、股長、科長、副部長和長城公司(部隊企業(yè))總經(jīng)理兼黨委書記等職。先后組織建造了解放軍白城守備區(qū)辦公樓主體工程、中國一汽奧迪(長春)車間一期主體工程、中國一汽(長春)體育館主體工程、紫金花(長春)大酒店主體工程、沈陽軍區(qū)綠苑大酒店主體工程、百事可樂總廠車間主體工程等項目;參與建造了北京中關村遠東悅萊國際大酒店工程項目等。先后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四次,1989年獲沈陽軍區(qū)先進營房干部稱號。1996年在部隊退役后調入北京工作至今?,F(xiàn)任:北京恒安奕德電梯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總工程師,中共黨員。

酷愛收藏與研究中國古錢及世界各國早期幣章,藏齡四十余載,共收藏中國古錢和世界多國早期幣章萬余枚,其中精品兩千余枚。在《中國收藏》《中國收藏·錢幣》《收藏》《錢幣收藏》《錢幣界》《中國國家天文》等多家收藏類雜志發(fā)表文章百余篇。曾多次接受中國錢幣學會、北京市錢幣學會、中國民俗錢幣學會和北京錢幣展覽館委托為泉友授課。

【前言】

世界錢幣,浩如煙海,五彩繽紛,綿延不斷四千年。它改變了人類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換方式,促進了商品流通,為人類的進步和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金屬紀念章,簡稱金屬章,作為錢幣的衍生品,與錢幣如影隨形兩千多年。方寸之間包羅萬象,承載著無數(shù)藝術家的激情和靈感!被譽為“掌上乾坤”。

在我多年珍藏的世界各國錢幣和金屬紀念章中,有一種非常有趣的種類:一幣一章,出自同一時代的同一國度,主題和圖文基本相同,而兩者的基本屬性卻各異。一枚是由主權國家發(fā)行的具有貨幣職能的法定硬幣,而另一枚則是由國家機關或其它組織機構等發(fā)行的具有貨幣形制而不具備貨幣職能的金屬紀念章。硬幣的基本屬性是貨幣交換和促進商品流通,突出的是貨幣職能、幣值或記重和發(fā)行機構的權威性;而紀念章則彰顯的是它的紀念主題、藝術效果和藝術家的藝術魅力,其基本屬性是紀念或宣傳某一事物或事件。兩者組合,相互襯托、取長補短,統(tǒng)稱幣章。幣取章的藝術效果之長,補其體量較小藝術發(fā)揮受限之短;章取幣的龐大受眾面之長,補其收藏群體較少知名度相對不高之短。形成這一種類的多為主題特別重大或事件特別重要的紀念活動,如建國或建國紀念日、立憲或修憲、國際間合作或結盟、國際國內重要會議和決策、重要戰(zhàn)役或戰(zhàn)事、重要建設項目開工或竣工、重要組織機構的創(chuàng)立或紀念日、君王大婚壽辰登基和加冕、以及國家民族宗教的重要文化精髓等。更見證了“幣章同源”的學術理論。

何為“幣章同源” ?顧名思義,就是紀念章和錢幣出自同一源頭。最早提出“幣章同源”理論的學者,當為世界硬幣評審委員會(中國)委員李鐵生先生。先生于2018年11月26日在筆者朋友圈文章的讀者留言處批語:“幣章同源,章出自幣,幣章互補,幣亡章興”。短短十六個字,道明了錢幣與紀念章的淵源、身世、相互關系和未來。隨著數(shù)字貨幣和網(wǎng)絡銀行的發(fā)展及電子交易平臺的完善,與人類相伴四千年的錢幣即將壽終正寢而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將是網(wǎng)絡交易和電子支付。如果國家不再發(fā)行錢幣,流通貨幣將離開人們的生活,各大造幣廠將轉形生產(chǎn)紀念章或其它產(chǎn)品。而退出流通領域的錢幣將與紀念章殊途同歸,一同被藏家或博物館收藏。讓我們有緣回望千百年以前的足跡。

由于筆者主藏各國早期君王幣章,因此本文所呈現(xiàn)給讀者的也多以君王幣章為主題,其中包括中國漢末王莽時期發(fā)行的“貨布”錢和“貨布”雙鳳花錢共十六個國家的一百多組硬幣和金屬紀念章。一幣一章,成雙成對,相得益彰,相映成趣,為幣章收藏平添了一種特有的樂趣!也為“幣章同源”的理論提供了實物佐證。文中用圖均為實物電腦掃描或數(shù)碼拍照所獲得的高清晰圖片,其實物均為筆者多年藏品。在此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分享給讀者。希望閱后能獲得藝術享受和知識的積累,緩解生活中的煩惱和工作上的壓力或退休后的寂寞。

中國錢幣

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位于亞洲東南部。與朝鮮俄羅斯、蒙古阿富汗、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老撾越南為鄰。隔黃海、東海、南海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印度尼西亞等國相望。大陸海岸線北起鴨綠江口,南迄北倉河,長約18,000多公里。廣闊的大陸架上有5,500多個島嶼。國土面積960萬平方公里,人口14億。中國為著名的文明古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長達四千多年。兩千多年前開始修建的萬里長城,其工程規(guī)模舉世無雙;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四大發(fā)明,即火藥、指南針、造紙和印刷術傳入歐洲后,對地理大發(fā)現(xiàn)和其它產(chǎn)業(yè)革命,提供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條件,促進了人類進步。

中國是世界上使用貨幣最早的國家之一,根據(jù)古代文獻記載和大量出土文物考證,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春秋戰(zhàn)國時期,當貝幣還在流行的時候,在中國的不同地區(qū),基于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和條件,依據(jù)不同實物演變體系,分別出現(xiàn)了布幣、刀幣、環(huán)錢和蟻鼻錢等不同形態(tài)的金屬鑄幣。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廢除六國復雜的幣制,統(tǒng)一鑄用外圓內方的“半兩”錢;漢五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改鑄“五銖”錢,大小輕重適宜,制作精美,深受人們歡迎,通行長達七百余年;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鑄“開元通寶”錢。從此,不再以重量單位作名稱,而改稱“通寶”“重寶”或“元寶”。宋、元、明、清一一相襲,從未大變。兩千多年,方孔錢一直是中國歷代最主要的貨幣形態(tài)。為中國經(jīng)濟作出巨大貢獻。到光緒以后,機制幣才逐步取代方孔圓錢。

中國金屬紀念章

中國金屬紀念章,古稱壓勝錢,又稱厭勝錢、俗稱花錢,今稱民俗錢亦稱紀念章。起源于西漢文景二帝時期(公元前180至前141年間)的“富昌長·樂未央·半兩”壓勝錢(見劉春聲老師主編的《中國錢幣大辭典·壓勝錢編》第4頁)。直至今日兩千多年從未間斷。是錢幣的分支和衍生品,多數(shù)不參與流通。鑄造形制不拘一格,發(fā)行渠道官私皆鑄,表現(xiàn)題材包羅萬象,堪稱中華文化之瑰寶。主要用于開爐、鎮(zhèn)庫、祝壽、婚嫁、賀歲、玩賞、配飾、祭祀、上梁、鎮(zhèn)宅、避邪、博弈和弘揚文化精髓紀念重大事物事件等。

最早提出紀念章為中國當代民俗錢理論的學者,是中國錢幣界泰斗、中國錢幣博物館首任館長戴志強先生。先生指出:“無論紀念章是以什么形式流入中國的,都是中國民俗錢的延續(xù)”?!吨袊X幣界》于2016年第3期刊載的該雜志社副社長王斌先生《論紀念章是中國當代民俗錢幣》一文,文中列舉了大量觀點和實物來論證紀念章就是中國當代民俗錢幣?!吨袊X幣界》在2017年10月《中國民俗錢幣學會成立十周年特刊》的上集,也刊登了筆者《圖說當代金屬紀念章為中國民俗錢的延續(xù)》一文,文中列舉了從公元529年至2000年世界多國發(fā)行的金屬章36枚,作為當代金屬紀念章為中國古代民俗錢的延續(xù)理論的佐證。2018年11月26日,中國民俗錢收藏家學者童騁先生,在《童心馳騁品泉》公眾號發(fā)表的《濃濃母愛恒久遠》一文中指出:“愚以為,金屬章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現(xiàn)代花錢”。以后亦有更多學者藏家作過類似的論述。中國民俗錢幣學會于2017年11月發(fā)行的由華國鋒主席提字“天下花泉、百花齊放”大銅章,更是將金屬紀念章為當代民俗錢的理論用實物固化。

中國金屬章的鼎盛時期應為宋、遼、金、元時期,宋代民俗錢,受唐和五代的影響,中華風格突出,尚未擺脫古人“天圓地方”的思維模式,圓錢方孔,圓穿少見。以宋徽宗趙佶為代表的一代才子,將那個時代推向了中國有史以來文化的巔峰,由他親筆書寫錢文的“大觀通寶”錢,即是這一史實的見證,已成為泉家必藏之物。隨著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侵入及其政權的建立,異族風格逐漸顯現(xiàn)。如遼代大錢的粗獷古拙;金代泉品的規(guī)整精細;元代鑄品的厚重敦實等,形成了既遵循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模式,又具有少數(shù)民族特色的鑄錢風格。使得中國金屬紀念章更加豐富多彩,為后來金屬章的收藏增添了魅力,為金屬章的研究和斷代提供了依據(jù)。

中國近現(xiàn)代金屬紀念章始于清末。正如著名幣章藏家李皞瑜先生主編的《中國現(xiàn)代銅質幣形章圖典》所述:“在中國,幣形章的產(chǎn)生和機制幣一樣,是隨著19世紀末清政府推行洋務運動而流進中國。中國的幣形章可以追溯到光緒年間兩廣總督張之洞在1887年從英國伯明翰引進造幣設備開始”。如1895年慈禧六十壽辰銀章、1929年孫中山入葬中山陵銅章和1934年廣州市政府新廈落成銅章等。繁榮于新中國改革開放(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后,“文革”時期曾一度被領袖像章取代,但普遍被藏界認識并系統(tǒng)收藏還是近幾年的事。以上海造幣廠、沈陽造幣廠、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中國金幣總公司、中國麥多爾俱樂部、中國大銅章愛好者協(xié)會等官方和民間機構發(fā)行的產(chǎn)品為主。雖然整體效果無法與歐洲早期作品(十八、十九世紀)相比,但也不乏精品之作。與中國古代民俗錢同宗祖、同屬性、同血脈。只是形制和制造工藝上接受了歐洲幣章的先進設計理念和制作方式而形成目前的歐式風格。為中國古代民俗錢的華麗轉身。

中國幣章組合

1、漢代王莽“貨布”主題

王莽(前45年-23年10月6日),字巨君,魏郡元城縣(今河北大名縣)人,西漢權臣、政治家、改革家,新顯王王曼第二子、孝元皇后王政君侄,“新朝”開國皇帝,公元9年1月15日至23年10月6日在位。

王莽原為西漢外戚“魏郡王氏”家族重要成員。在朝野素有威名。初始元年十二月癸酉年(公元9年1月15日),王莽代漢建新,宣布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王莽統(tǒng)治期間,天下大亂。地皇四年(公元23年)秋九月二十三日,綠林軍攻入長安,十月三日庚戌(公元23年10月6日),王莽死于亂軍之中,新朝滅亡。王莽在位15年,享年67周歲。

王莽雖然當政時間不長,卻是個鑄幣專家,在執(zhí)政的十五年里,進行了四次貨幣改革,鑄幣有“六泉”“十布”“二十八品”,如今多個品種已成為收藏珍品。

“貨布”錢,王莽天鳳元年(公元14年)第四次貨幣改制始鑄,與“貨泉”并行,一布當“貨泉”二十五枚?!柏洸肌陛^“十布”厚實工整,面背及穿孔有廓,中豎線止于穿下,“貨布”二字作垂針篆于兩側,字體瀟灑俊逸。通長56毫米左右,重約16.50克。貨布自天鳳元年至新莽滅亡(公元23年)鑄行十年之久。與“大泉五十”、“貨泉”并稱王莽三大“長命錢”。也有背鑄星月和龍鳳紋的“貨布”錢存世,其發(fā)行背景可能與吉祥和婚慶有關。

漢王莽天鳳元年(公元14年)“貨布”錢(下圖)。高56毫米,青銅。正面垂針篆“貨布”二字,素背。

漢王莽于天鳳元年(公元14年)鑄“貨布”背雙鳳圖民俗錢(下圖)。高56毫米,正面垂針篆“貨布”二字,背抽象雙鳳圖。亦有“貨布”雙龍民俗錢存世,與該錢組成“龍鳳呈祥”對兒錢。

2、漢王莽“貨泉”主題

“貨泉”錢,王莽天鳳元年(公元14年)實行第四次貨幣改制時鑄。廢“寶貨”制大小諸幣而更鑄貨泉,與“貨布”并用。

“貨泉”小平錢(下圖)。直徑23毫米,青銅質傳世品。一枚常錢又被后人打孔致殘,由于是好友相贈,因此倍加珍惜。

 

“貨泉”雙魚厚重錢(下圖)。直徑28.38毫米,厚4.0毫米,重15.60克,厚重型。正面錢文“貨泉”二字成垂針篆,穿口上下雕刻兩魚紋。

國人喜愛魚紋,賦予它許多美好的寓意。人們把夫妻恩愛稱作"如魚得水"、“魚水和諧”;把用書信交流的美好情感稱作"魚雁傳書"、“魚傳尺素”;稱贊女子貌美為“沉魚落雁”;祝福參加科舉考試成功喻為“魚躍龍門”;唐代規(guī)定五品以上官員都得佩戴鯉魚形飾品“魚符”于腰部,并一直延續(xù)到宋明各代。也許下邊的這枚魚錢,即與上述故事有關。

3、南北朝永安五銖”主題

北魏“永安五銖”系年號,孝莊帝永安二年(公元529年)鑄。《魏書·食貨志》記載:至孝莊帝永安二年秋,詔更改鑄,文曰“永安五銖”,官自立爐。

東魏孝靜帝公元541年鑄“永安五銖”背四出錢 (下圖)。直徑23毫米,青銅質。正面篆書“永安五銖”四字,背面四出紋。(華夏古泉網(wǎng)借圖▲)

北魏“永安五男”背“四靈”鎏金宮廷錢(下圖)。直徑55.00毫米,重40.30克,青銅質鎏金。南北朝時期北魏孝荘帝永安二年(公元529年)鑄。正面篆書“永安五男”,永字兩側日月紋。“永安”為年號,亦有永葆平安之意,“五男”有祈多子之意。背“四靈”圖,上朱雀、下玄武、左白虎、右蒼龍。傳說“四靈”為古代象征東西南北四個方位的祥瑞生靈:蒼龍、白虎、朱雀、玄武。這是一枚中國宮廷錢幣,出身名貴,記年清楚,通體鎏金。

4、南北朝“常平五銖”主題

“常平五銖”錢,北齊文宣帝高洋天保四年(553年)鑄?!侗饼R書·文宣帝紀》記載:天保四年春正月已丑,改鑄新錢。錢文“常平五銖”四字篆書對讀,結構勻稱,筆畫圓潤,整體精美。

 

“常平五銖”折一錢(下圖)。直徑25毫米。正面“常平五銖”四字篆書,素背。

“常平五銖”背日、月、星(三辰)民俗錢(下圖)。直徑32.50毫米。正面“常平五銖”四字篆書,背日、月、星紋,俗稱“三辰圖”。

5、南北朝“五行大布”主題

“五行大布”錢,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三年(574年)鑄行。一當十與“布泉”并行?!拔逍写蟛肌彼淖肿魍豕h篆書,形制精妙,內外廓整齊,文字優(yōu)美俊逸。與“布泉”、“永通萬國”并稱“北周三品”。另有合背錢、壓勝錢數(shù)種。

“五行大布”折十錢(下圖)。直徑26毫米,青銅質。正面玉筯篆書“五行大布”四字對讀,素背。

 

“五行大布”背“龜蛇斗劍”民俗錢(下圖)。直徑30毫米。正面“五行大布”四字篆書,背龜、蛇、北斗和劍圖,俗稱“龜蛇斗劍”圖。

6、唐代 “乾元重寶”主題

“乹元重寶”錢,唐肅宗李亨乾元二年(公元759年)鑄“乹元重寶”錢,“乾”字簡寫,俗稱魚勺乾。一當十和當五十與開元錢并行,民間呼之為“虛錢”。因虛值利大,民間盜鑄盛行,小錢紛出,斗米七千錢。代宗李豫接位后(公元763年)迫于幣值混亂,詔令大小錢等值流通,虛值重寶錢遂罷。“乹元重寶”多素背,亦可見星、月、云和瑞雀圖紋者。

“乹元重寶”當十錢(下圖)。直徑29.30毫米?!皝q元重寶”四字隸書對啊,素背。

 

“乹元重寶”正背八星紋當五十錢(下圖)。直徑35.20毫米。背重輪,正背地章各四星,寓意:八星高照、吉祥“星”旺。

7、北宋“大觀通寶”主題

“大觀通寶”錢,宋徽宗大觀年間(1107~1110年)鑄?!队罉反蟮洹に问贰酚洠骸按笥^元年鑄錢,文曰‘大觀通寶’,有小錢、折二、折三、凡三等。其年詔河北鑄夾錫當五錢,其制類當十銅錢。”就目前存世大量的“大觀”錢中,已遠遠超出《永樂大典》所記載的品種。不僅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和當十錢,還有大量的不同版別的鐵錢及珍貴的鐵母,另有背鑄不同圖案的“大觀通寶”民俗錢等。其錢文“大觀通寶”為宋徽宗御書。

 

“大觀通寶”折十錢(下圖)。直徑41.30毫米,重17.00克,素背。

 

“大觀通寶”背“福壽”當十錢(下圖)。直徑41.10mm,重15.70g。正面錢文“大觀通寶”四字對讀,背面草書“福、壽”二字,底張花草紋。

8、遼代“千秋萬歲”主題

“千秋萬歲”錢,自遼太祖阿保機(公元916年)始鑄,延續(xù)至中期興宗(1055年)前后。錢文古樸旋讀,有時減筆繁體并用,錢徑1.3至50毫米不等,寓意“永久通行”。亦有少數(shù)背銘文(紋)如“家國永安”、“國太仁安”及龍鳳紋等吉祥錢。

“千秋萬歲”素背小平錢(下圖)。直徑25.00毫米,重5.90克。

“千秋萬歲”背龍鳳圖民俗錢(下圖)。直徑43.00毫米,重55.00克。正面“千秋萬歲”四字旋讀,“秋”字減筆,“歲”字繁體,背龍鳳紋。整錢粗獷古拙,憨態(tài)可掬。

9、金代“泰和重寶”主題

金章宗泰和四年(1204年)“鑄大錢,一直十,篆文‘泰和重寶’與鈔同行?!苯鹑穗m有自己的文字,但由于其占領北方以后,受漢人先進文化的影響,漢化程度不斷提高,金宋的貿(mào)易往來頻繁,如用金文鑄幣,將給雙方的貿(mào)易帶來不便,所以金人鑄幣都用漢文。篆書“泰和重寶”大錢,即為金代鑄幣最典型的代表。字口深峻,篆如玉著,相傳錢文為大書法家黨懷英所書。

“泰和重寶”折十錢(下圖)。直徑45毫米。正面錢文玉筯篆書“泰和重寶”四字對讀,為大書法家黨懷英書寫。

“泰和重寶”背犀角節(jié)結民俗錢(下圖)。直徑43.50毫米,青銅質。正面玉筯篆錢文“泰和重寶”四字對讀,背面犀牛角和節(jié)結圖,寓意“喜結良緣”。應為當時的婚慶錢。

10、元代“大元通寶”主題

八思巴文是元朝忽必烈時期由“國師”八思巴創(chuàng)制的蒙古文字,世稱“八思巴蒙古新字”,它的創(chuàng)制推廣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蒙古人社會的文明進程。

八思巴所創(chuàng)制的“八思巴文”屬拼音文字,共有41個字母(脫胎于古藏文字母)。至元六年八思巴文作為國字頒行全國后,其推廣卻受到很大阻力。除政治和文化傳統(tǒng)因素外,主要是因為這種文字字形難以辨識,再加之在有的地方使用時還仿效漢字篆書的寫法,這就更加劇了識別的難度。因此雖然元廷屢次下令用八思巴文"拼寫一切語言"(也確曾用八思巴文譯寫過一些書籍,還拼寫過漢語,藏語等),但民間還是用漢字,所以,八思巴文最終還是主要應用于官方文件。

元代主要流通紙幣,鑄錢較其它朝代都少,且多以漢文錢為主,但也用八思巴文鑄過有限的幾種錢幣。有世祖至元年間“至元通寶”,成宗元貞和大德年間的“元貞通寶”和“大德通寶”,武宗至大年間的“大元通寶”等幾種。這些鑄幣的錢文讀法均為“順讀”,且除較厚重的"大元通寶"當十錢存世常見外,其余均很少見。

八思巴文“大元通寶”當十錢(下圖)。直徑44毫米,重22克。正面八斯巴文“大元通寶”四字,元武宗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始鑄,錢文音譯“代溫通寶”,漢譯“大元通寶”。

八思巴文“大元通寶”背秘戲圖當十錢(下圖)。 直徑42.50毫米,重21.00克。正面八斯巴文“大元通寶”四字,背面兩組秘戲圖。

11、清代“康熙通寶”主題

“康熙通寶”錢,清圣祖康熙年間(1662--1722年)鑄。錢文“康熙通寶”四字楷書對讀。按背文可分兩大類:一種是仿“順治四式”滿文錢。即“寶泉”、“寶源”左讀。為戶、工兩部造。二是仿“順治五式”滿漢文錢。二十個錢局造錢,每個錢局用一個字代表,鑄于錢的背面,泉家為便于記憶編成口訣:同福臨東江,宣原蘇薊昌,南河寧廣浙,臺桂陜云漳。另有甘肅鞏昌局鑄“鞏”字錢和山西省局鑄“西”字錢,均罕見。

 

“康熙通寶”背原錢(下圖)。直徑28毫米,背“原”。山西太原錢局鑄。

“康熙重寶”背龍鳳民俗錢(上圖)。直徑58.00mm,重25.00g。正面“康熙重寶”四字楷書見隸韻,底章雕花,背龍鳳圖。

12、清代慈禧太后主題

慈禧(ci xi,1835-1908),中國清末同治、光緒兩朝的實際統(tǒng)治者。葉赫那拉氏,滿洲鑲黃旗人。父惠征為安徽寧池廣太道道員。1852年被咸豐帝選入宮,封蘭貴人。1856年生載淳,封懿妃,次年晉封貴妃。1860年英法聯(lián)軍進攻北京,隨咸豐帝逃往熱河承德。1861年咸豐病死,其子載淳6歲即位,被尊為太后。由載恒、端華、肅順等8大臣贊襄政務。后同恭親王王奕等定計殺攝政大臣肅順等,與慈安太后垂簾聽政,改年號同治。掌權后依靠湘軍、淮軍和外國侵略者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和各地人民起義。1875年同治帝病死,慈禧選立5歲侄兒載湉為帝,封號“光緒”。1881年慈安死后,由慈禧獨攬政權。1889年光緒帝親政后仍掌握實權。對外妥協(xié)投降,先后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對內仇視改良派維新運動,反對光緒帝推行新政。1898年發(fā)動政變,捕殺維新派,囚禁光緒帝,廢除全部新政。1900年利用義和團“扶清滅洋”,對外宣戰(zhàn)。八國聯(lián)軍侵入北京時挾光緒帝逃往西安,后與侵略者簽訂《辛丑條約》。1902年回北京,宣布推行新政和預備立憲,仍不許光緒帝當政。

中國清朝四川省于1905年為紀念皇太后慈禧70壽辰而鑄行的半盧比銀幣(下圖)。直徑23.60毫米,重5.80克。正面為中國清政府的實際統(tǒng)治者慈禧正面半身像,背面中心為“四川省造”四字,周圍纏枝花環(huán)繞。該幣未正式發(fā)行,存世少見。

中國清朝云南省于1895年為紀念慈禧六十壽辰而發(fā)行的銀章(下圖)。直徑38.00毫米,重34.16克。正面為大清咸豐帝妃垂簾聽政的“西太后”(攝政)慈禧正面半身像和牡丹花及嘴銜靈芝鳳凰,下沿為“雲(yún)南恭進”四字,背面為五只蝙蝠和一個篆書“壽”字,寓意:“五蝠奉壽”和“五福臨門”。

13、中華民國中山主題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他是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創(chuàng)立《五權憲法》。他首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

孫中山生于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農(nóng)民家庭。青少年時代受到廣東人民斗爭傳統(tǒng)的影響,向往太平天國反清事業(yè),自詡“洪秀全第二”。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成立中國同盟會。1911年10月10日(宣統(tǒng)三年)新軍中的革命黨人暗中聯(lián)絡,決定當天晚上起義。辛亥革命后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據(jù)其生前遺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

中華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發(fā)行的孫中山壹元銀幣(下圖)。直徑39.00毫米,重26.80克。正面為國父孫中山頭像及國名和發(fā)行時間,背面為帆船和幣值。

中華民國十八年(1929年)為紀念國父孫中山入葬中山陵而發(fā)行的銅章(下圖)。直徑76.00毫米。正面為孫中山的正面頭像,背面為座落在南京市紫金山的孫中山陵墓。

14、新中國毛澤東主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于1984年發(fā)行的建國三十五周年紀念幣(下圖)。直徑30.00毫米,重9.32克,銅鎳合金。正面為毛澤東主席等建國元勛在天安門城樓上的圖像及幣值,背面為國名國徽及發(fā)行時間。

中國金幣總公司于1993年發(fā)行的“紀念毛澤東誕辰一百周年”紀念章(下圖)。碟形,直徑88.00毫米,重100克,紅銅質。正面主圖為高浮雕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講話圖及周邊的發(fā)行主題和松枝花環(huán),背面為“中國金幣總公司”戳記。

15、新中國高鐵主題

中國鐵路建設始于清朝末年,經(jīng)過一個多世紀的建設和發(fā)展,截至2018年年底,中國鐵路營業(yè)總里程達13.1萬公里,規(guī)模居世界第二;其中高速鐵路近3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全國鐵路復線率和電氣化率分別達到57%和67%,分別位居世界第二位和第一位。在中國,鐵路是國家的重要基礎設施、大眾化的交通工具,在中國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處于骨干地位。中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資源分布不均,所以經(jīng)濟、快捷的鐵路普遍占有更大的優(yōu)勢,成為一種受廣泛使用的運輸方式。中國鐵路幾次大提速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持續(xù)多年的重要事件。

中國人民銀行定于2018年9月3日發(fā)行中國高鐵普通紀念幣(下圖)。直徑27毫米,材質為雙金屬合金。正面上方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名,下方刊年號“2018”字樣;背面主圖為“復興號”動車組,背景為大勝關長江大橋、北京南站、“復興號?中國高鐵”文字及高山、梯田、沙漠等。主景上方刊有面額“10元”字樣。發(fā)行量為2億枚。

中華人民共和國于2011年為紀念京滬高速鐵路開通而發(fā)行的銅章(下圖)。直徑80.00毫米。正面為停靠在站內的高鐵機車,背面為延途車站名稱等。

該章由上海新世紀監(jiān)制,顧錦芳策劃,黃偉設計,房夏收藏。發(fā)行量128枚。

京滬高速鐵路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一條建設里程長、投資大、標準高的高速鐵路。2008年4月18日正式開工,2011年6月30日通車,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通車典禮。2010年12月3日,京滬高鐵棗莊蚌埠間的先導段聯(lián)調聯(lián)試和綜合試驗中,CRH380AL“和諧號”高速動車組最高試運行時速高達486.1公里。線路由北京南站至上海虹橋站,全長1318公里,縱貫北京、天津、上海三大直轄市和冀魯皖蘇四省,連接京津冀城市群和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兩大城市群??偼顿Y約2209億元,設23個車站?;A設施設計速度為380公里/小時,目前最高運營時速為350公里(由CR400系列“復興號”列車擔當)。北京到上海的G7最快只需4時24分。

本文已經(jīng)獲得作者授權發(fā)布

圖文由作者提供

特別鳴謝泉耕藏泉公號支持

Hash:3d601931d35c6e354667408dea5c0357d71e1196

聲明:此文由 樂藝會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