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摩崖石刻,原來這么有故事
武夷山風景區(qū)有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歷代遺留下來的大量的摩崖石刻隨處可見,景區(qū)已知古今摩崖石刻就有422幅,這是其他自然風景區(qū)所沒有的。
8月26日,天氣炎熱,一群技術工人頂著高溫,在大紅袍景區(qū)對摩崖石刻進行描紅,將原本被雨水風化的摩崖石刻變得鮮亮。
為了讓這些古文化遺存更好的展現(xiàn)在游客眼前,武夷山做了不少事情。
武夷山景區(qū),屬于丹霞地貌,摩崖石刻所在巖體受環(huán)境影響自然風化嚴重,石刻容易受到破壞,景區(qū)根據(jù)風化情況,每3至4年需對摩崖石刻進行全面修復。
2015年底,武夷山景區(qū)開始啟動新一輪的摩崖石刻的保護工作,對主景區(qū)內的400多方摩崖石刻進行修復,截至8月,已完成一線天、虎嘯巖景區(qū)全部摩崖石刻的修復,以及云窩茶洞、天游桃源洞景區(qū)的40多方刻石。
2012年11月,武夷山景區(qū)和同濟大學成功開發(fā)了一種丹霞地貌專用的新顏料——“武夷顏料”,并已申報國家專利。這種為丹霞地貌摩崖石刻量身研發(fā)的水性顏料對石質侵蝕小,附著力強,色彩鮮亮,對環(huán)境和巖體不產生破壞,可以延長石刻的壽命。
2013年5月,武夷山風景區(qū)還采取現(xiàn)代科技手段,對景區(qū)內所有的摩崖石刻進行GPS定位,微距掃描,建立摩崖石刻信息保護系統(tǒng),確定每一方摩崖石刻的具體位置,將摩崖石刻原貌采集下來,以數(shù)字模型形式永久保存。
武夷山為什么會有如此多石刻?
武夷山以其優(yōu)美的自然風景吸引了歷代的文人學者從事文化活動與學術創(chuàng)作,先民的智慧,文士的駐足在九曲溪兩岸留下摩崖石刻這一文化遺存。
武夷山摩崖石刻散落在武夷山的千崖萬壑之間,歷史從晉唐至民國橫跨1700余年,內容博大精深,形式多樣。有寄寓人生哲理和處世情懷的格言警句,有贊美山川秀麗和造化神工的刻辭,有記載尋幽覽勝和逸興別趣的游記,有即景生情、因情抒懷的楹聯(lián),有直書名勝、裝點山水的題名,還有護山衛(wèi)水和惠民懲奸的官府文告等等。
詠景抒情石刻數(shù)量最多,各景區(qū)都有大量各個時期文人游客的佳作↓
“漸入佳境”是武夷宮附近的石刻,貼切的描述九曲勝境將幕幕展現(xiàn)。
“逝者如斯”是朱熹借孔子之語表達看六曲激流時的心情以及時不我待的感慨。
陳省書于云窩伏虎巖壁上的詞句,言語間借山川之勢表達了懷才不遇、不屈不撓的氣節(jié)。
石刻中的巖茶佳話也有不少↓
“茶洞”——武夷巖茶的發(fā)源地。傳說古時山中有一樂善好施、助人為樂的老人,名“半仙”,一日上崖采藥不幸跌下山腳?;杳灾杏邢扇艘?a href='/techan/18558' target=_blank>茶葉喂之,并贈茶樹幾株。半仙醒后,傷勢即消,精神清爽。“半仙”見此處有天游、仙游、隱屏、接筍諸座高峰回繞,自成一方天地,山泉汨汨潤土,少陽多陰,便把茶樹種下,果然茶樹茂盛,品質極佳。有心者便在此石壁鐫“茶洞”二字。由于歲月廝摩,年代及勒者已無法辨考。
“不見天”—— 武夷佳茗一奇觀。在九龍澗的小道邊有奇巖,上突下嵌,面東背西。山泉在其下展成瀑,聚為潭,古之山民在巖下種茶數(shù)株。其茶享“高山之陰,日陽之早”,加之空氣清新,陰涼濕潤……所以品質優(yōu)異。文人墨客喻之為“不見天”,后有喜弄墨者便勒字于其傍。
“不可思議”—— 一起曠久的武夷巖茶訟爭。古時天心寺的一叢長于牛欄坑巖邊的名叢,其干顯灰,其葉深綠,其叢矮小,名曰“水金龜”。一日傾盆大雨,茶園崩塌,溜到峰下??又袑俚氐奶m谷巖茶廠便以石護田,形如盆景,精心管理。自此兩家為爭此茶,歷訟公堂,耗資千金?!八瘕敗彪S之名聲大振。時有施棱先生大惑不解,在其傍題勒“不可思議”,以抒感嘆。
此外,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安徽理學家方孔昭刻于云窩云路石的“重洗仙顏”,就是主張以朱子理學來肅清(重洗)人們思想中的儒釋道混雜現(xiàn)象↓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鐫于五曲晚對峰麓的“道南理窟”及跋文,則凝聚了提督福建陸師的馬負書及馬應壁父子兩代人對朱子理學的尊崇↓
秀甲東南的武夷山,曾吸引眾多名儒顯宦、文人墨客在此講學、游歷、生活。山靈水秀,最能激發(fā)他們的筆墨情致。據(jù)統(tǒng)計,從東晉至上世紀初1700余年間,這片碧水丹山間就保存下歷代文人騷客的四百多方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指人們在天然巖石上刻畫的文字和圖像等,起源于遠古時代的記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時期,此后流傳不衰。
武夷山的摩崖石刻大部分集中在九曲溪沿岸。坐水觀山,這些鐫深描紅的石刻精美絕倫,不僅點綴了武夷山美麗如畫的風景,更蘊涵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豐富多彩而又深邃博大的思想內容,它賦予武夷山以獨特的精神風貌、人文價值。
九曲溪是武夷山脈主峰——黃崗山西南麓的溪流,因三彎九曲之勝,故名為九曲溪?!跋骶徘鸀a云液,山光倒浸清漣漪?!毙蜗蟮毓串嫵隽司徘男沱愝喞?。
九曲溪一曲水光石處有一方明萬歷年間李材題刻的“修身為本”。
武夷山風景區(qū)內的摩崖石刻(來源:閩北日報社)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大學》),歷代無論皇帝還是名臣賢士都以此為人生信條!“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思想里,修身一直是擺在首位的。
大王峰被譽為“武夷第一峰”,上豐下斂,氣勢磅礴。朱熹詩贊曰:“屹然天一柱,雄鎮(zhèn)斡維東。只說乾坤大,誰知立極功”。
大王峰南壁上有一方發(fā)人深省的摩崖石刻——“居高思?!??!熬痈咚嘉!痹醋阅纤喂凰鞯摹稑犯娂せ蕪汀罚骸熬痈吣钕?,處安思危,照臨有度,紀律無虧”,指出在安樂的環(huán)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險。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崇安縣(今武夷山市)一位新上任的縣長帶著政府官員沿陡峭狹窄的石階攀登大王峰。當艱辛地爬到峰頂時,縣長問同行者有何感受,大家各抒已見。最后縣長用四個字概括了他的體會:“居高思?!?。同行者們紛紛贊同,因為大家不僅體驗了居高而不忘其險的含意,還明白了縣長的良苦用心,以此警醒他們要謹言慎行,職務越高越要注意廉潔自律。隨后,縣長命石匠將“居高思?!边@四字刻于大王峰南壁上。
“居高思危”刻在通往險峰的必經(jīng)之路上,如長鳴在官員耳邊的警鐘,警示大家要常懷一份慎獨與戒心,腳踏實地,不逾矩,知敬畏,明底線。
武夷山風景區(qū)內的摩崖石刻(來源:閩北日報社)
玉女峰位于九曲溪二曲溪南,以挺秀、窈窕見奇,成為武夷山的代表景觀?!安寤ㄅR水一奇峰,玉骨冰肌處女容?!边@是古代詩人對玉女峰風采神韻的寫照。
玉女峰路邊有一方明代石刻——“鏡臺”,是武夷山最大的摩崖石刻。
唐太宗李世民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彼沃祆湔f“塵垢既去,則鏡自明;瓦礫既掃,則室自清”。善于修身,不斷反思,才不至出問題,犯錯誤。
沿著九曲溪順流而下,在“五曲”附近云窩旁有一五角亭,亭蓋檐飛翹角,名為“石沼亭”(亦稱“青蓮亭”)。亭下巨巖巍然,巖上鐫刻著“石沼青蓮”四字。該石刻的作者是陳省。
陳省(1529-1612),字孔震,號幼溪,福建長樂縣古槐人。明末,朝廷賣官鬻爵盛行,陳省以“吾廉吏,何以賄官”拒不行賄,辭官回鄉(xiāng)。
他途經(jīng)武夷山時,為山水秀色所迷,在五曲畔的云窩處構屋筑室隱居,稱為“幼溪草廬”。草堂正好與北宋周敦頤后裔“愛蓮堂”一系為鄰。蓮花堅貞的品格讓陳省深受啟迪,于是陳省便以“蓮之高潔”為精神寄托,在門前石磯上鑿池植蓮,勒石明志。
武夷山風景區(qū)內的摩崖石刻(來源:閩北日報社)
陳省還在“青蓮亭”擺茶會客,并賦詩道:“草履荷衣折角巾國,乾坤于此可全真。瞰云既碎潮濡首,閑聊當年白玉津”,表達自己隱居于仙境之中,修身養(yǎng)性,與世無爭,灑脫磊落。明代詩人鐘惺曾贊道,“明公清瑩見如水,源自巖崖衍幼溪,九曲今朝留一派,江山千古仰鑒諦。”贊頌陳省高風亮節(jié)如青山綠水,萬古流芳。
仙掌峰是武夷山最大的一塊巖壁,渾然完整,無一處裂隙,構成一座巍然屹立的斷塊山峰。
仙掌峰巖壁上有明萬歷年間隱居云窩的陳省書刻的四個擘窠大字“壁立萬仞”。
“壁立萬仞”出自西晉張載的《劍閣銘》:“惟蜀之門,作固作鎮(zhèn),是日劍閣,壁立千仞?!焙汀端?jīng)·河水注》:“其山惟石,壁立千仞,臨之目眩。”但最有名的,還是清代林則徐的《對聯(lián)》:“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贝蠊珶o私,方可站得穩(wěn);正直而行,才能一往無前。
鷹嘴巖位于山北章堂澗南岸、丹霞嶂西側,為長條狀單面山,巖體黝黑,巖勢峭拔峻挺,向東昂首挺胸,巍然屹立于群山環(huán)抱的深谷之中,酷似兀立的雄鷹。
枕流漱石,出自《世說新語·排調》:“孫子荊年少時,欲隱。語王武子‘當枕石漱流’,誤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孫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礪其齒?!逼鋵嵕褪莻€口誤,“枕石漱流”辭源于曹操《秋胡行》:“名山歷觀,邀游北極,枕石漱流飲泉?!睂O子荊把枕石漱流說成了枕流漱石,將錯就錯,曲解其意反而成了經(jīng)典,枕流漱石也變成了避世隱逸的代名詞。
歷史早已煙消云散,那人那事都已成過去,但這些閃爍著古人智慧和先哲思想光芒的摩崖石刻,卻仍鮮活如初。
摩崖石刻,是一種在天然的石壁上摩刻的藝術。 它的內容包羅萬象,有文字、 人像、巖畫等。
武夷茶在中國茶文化中崇高的地位,武夷山的石刻,有很多與茶有關。
每一幅石刻背后都有著動人的故事,它不僅是一座藝術寶庫,更是研究武夷山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及武夷茶文化的實物資料,值得我們好好體會其中蘊藏的魅力。
千百年來,無數(shù)名山大川,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石刻,武夷山就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座。
01
茶洞
茶洞為武夷山著名的七十二洞之一,位于接筍峰下、六曲的東岸,沿著清初刻有“崢嶸深鎖”門額的石坊進入。
洞內古時植有名茶叢,故名茶洞。幽洞四周諸名峰環(huán)抱護峙,南為接筍峰、隱屏峰、玉華峰,東為仙游巖,北為清隱巖及天游峰、仙掌峰,四周山勢高峻,谷井清靜幽微,又稱幽微洞天。
谷井還有雪花泉、澹泉和玉華泉匯聚于此,更添幽居特色。明代徐霞客來此旅游考察后贊賞道:
“群峰上皆峭絕,而下復攢湊,外無蹬道,獨西通一罅,比天臺之明巖更為矯絕也?!?/p>
谷底面積雖僅六七畝,但向為各朝代名士留連之地,代代延續(xù),俱因其環(huán)境清幽,山水諸勝咸備之故。自唐宋以來的主要建筑有多處,另有其它自然景觀,俱各引人入勝。茶洞位于此,據(jù)說是武夷巖茶的發(fā)源地。
此處原為“幽微碧玉洞天“。四面巖峰環(huán)抱,漳壑谷地,名泉薈萃。相傳很早以前有一年,鬧了一場瘟疫。山中一樵翁,常以草藥為鄉(xiāng)民治病,一天上山采藥,不幸跌入峽谷。
剛好有一仙翁巡山路過,施以“仙丹玉液”,樵翁頃刻醒來,并贈給樵翁一根茶枝,教授種植之法,說茶葉汁能治百病,茶枝可扦插繁殖。
于是樵翁將仙翁所贈茶枝插入“幽微碧玉洞天”巖洞里的泉邊澗土中。三天后,茶樹長大,枝繁葉茂。茶葉解除了鄉(xiāng)民的病患,從此這里就稱為茶洞。
02
晚甘侯
武夷茶在漢朝時已經(jīng)口口相傳,到了唐朝時,第一次以文字記載。
記載之人,名為孫樵。
孫樵是唐僖宗(873至888)年間人士,官至中書舍人(為皇帝起草詔書的官員)。
有一次,孫樵因公出差,來到了武夷山,地方官員以武夷茶招待,品嘗之后,孫樵贊不絕口。
因為武夷茶特有的回甘特質,孫樵便給武夷茶起了一個擬人化的雅稱——“晚甘侯”。一是表現(xiàn)其回甘;二是對武夷茶的贊賞,寓意其是茶中“侯爺”。
回京之前,武夷山地方官員投其所好,贈送了不少武夷茶。
回京后,孫樵想到如此好茶,應該與友人分享,于是拿出十五個茶團,送給在刑部任職的朋友,并附信一封:
“晚甘侯十五人遣侍齋閣,此徒皆請雷而摘,拜水而和,蓋建陽丹山碧水之鄉(xiāng),月澗云龕之品,慎勿賤用之?!?
“晚甘侯”之名由此而來。
后人將“晚甘侯”三字鐫于武夷九龍窠之巖壁。因其草書,經(jīng)常被人誤念為“晚甘居”。
03
和章岷從事斗茶歌
在“晚甘侯”石刻的旁邊,是宋代范仲淹所寫《和章岷從事斗茶歌》的前四句:
“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水微開,
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p>
這首斗茶歌在古代茶文化之中有著很重要的分量,全文為:
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水微開。
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
新雷昨夜發(fā)何處,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芽錯落一番榮,綴玉含珠散嘉樹。
終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圓中蟾。
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銅,瓶攜江上中泠水。
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
斗茶味兮輕醍醐,斗茶香兮薄蘭芷。
其間品第胡能欺,十目視而十手指。
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
吁嗟天產石上英,論功不愧階前蓂。
眾人之濁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盧仝敢不歌, 陸羽須作經(jīng)。
森然萬象中,焉知無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陽先生休采薇。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風飛。
君莫羨花間女郎只斗草,贏得珠璣滿斗歸。
這篇茶詩說的是文人雅士以及朝廷命官進行斗茶的場景。
斗茶又叫“茗戰(zhàn)”,源于唐代,興于宋代。這是一首描寫斗茶場面的詩作。“林下雄豪先斗美”,從茶的爭奇、茶器斗妍到水的品鑒、技藝的切磋,呈現(xiàn)的是一種高雅而又美的斗茶賽。
水美、茶美、器美、藝美、境美,直至味美,入眼處,斗茶場面無處不美。這種美還體現(xiàn)人在斗茶氛圍中的反差心態(tài),獲勝者往往喜氣洋洋,高高在上宛如天山之石英不可及,失敗者往往垂頭喪氣。
04
但凡到武夷山旅游問茶的朋友,來到大坑口,進入九龍窠谷底觀賞大紅袍母樹時,無不對半壁上的“大紅袍”三個紅色大字印象深刻。
但是這三個字并無落款,它們是何人何時所題,又是何人何時所刻,一直以來沒有一個確切的論證。
1921年鉛印本《蔣叔南游記》所收《武夷山游記》一文記載:
戊午(1918)年三月初三日,蔣叔南與浙江道人童理貫、趙理苗及蒲城人達獻南、黃仰宗,在武夷山天心永樂寺僧導引下游覽九龍窠。
期間曾見到九龍窠谷底龍頭巖下的大紅袍茶樹。但在蔣叔南的游記中,作者并未提及“大紅袍”三字的石刻。
1943年6月,由福建省農林處農業(yè)經(jīng)濟研究室編印的《武夷茶葉之生產制造及運銷》(林馥泉著)一書的末尾有附錄之“大紅袍記”,提及九龍窠正、副大紅袍茶樹及九龍窠半壁之茶樹,亦無關于“大紅袍”三字石刻。
由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武夷山摩崖石刻》一書中,對九龍窠“大紅袍”石刻是這樣注釋的:吳石仙題刻,民國時期鐫刻于九龍窠北壁。
這位吳石仙,就是時任崇安縣縣長。任期為1941-1944年。
除了這些資料記載,還有一些武夷山天心村的老茶農回憶,“大紅袍”三個字為石匠黃華友,在1943年所刻。
由此可以得出推斷,“大紅袍”是時任崇安縣令吳石仙所題,請來了石匠黃華友,大概于1943年所刻。
“大紅袍”三字雖然于民國所刻,但大紅袍之名,早在明代就已出現(xiàn)。
有史為證,在清道光年間,鄭祖光撰寫的百科全書《一斑錄·雜述》卷四寫道:“……若閩地產‘紅袍’建旗,五十年來盛行于世?!?/p>
按“五十年來盛行于世”推算,也就是說“大紅袍”在清乾隆年間就名揚天下了。
再者,有明成祖的心腹胡瀠《夜宿天心》一詩為證:“云浮山際掩禪院,月涌天心透客居。幽徑不寒林影下,紅袍味里夜可無?”
這首詩描述了作者夜宿天心寺,徹夜品飲“大紅袍”的情形。足以證明,尚在明初天心寺僧人就有“大紅袍”茶葉了。
05
龐公吃茶處
清康熙辛巳建寧太守龐塏,微服閑游武夷,在五曲北岸碼頭茶館休憩歇息。
他目睹游人紛紛而至,茶館生意興隆,非常高興,他的幕僚林翰和武夷山中的名僧釋衍操“樂太守之樂”,分別題字“龐公吃茶處”和“應接不暇”于其丹巖之上。
另有傳說稱:龐公等進茶館后,因茶客眾多,館主只得按先后順序上茶,這樣必然怠慢太守。
龐公還算有些雅量,不予計較,但是他的幕僚卻是不滿,于是在巖壁上寫下了“龐公吃茶處”五字。
館主得知龐公乃太守后,感到非??只藕秃蠡冢坏迷谄浒鴷鴮懮稀皯硬幌尽彼淖?,以表歉意。
此事傳至府第,太守深夸館主聰慧。民間將此作為美談傳播。
06
不可思議
你如果去過武夷山走山場,一定會在武夷山牛欄坑崖壁上的石刻“不可思議”前駐足欣賞過。
不可思議,這四個大字當時可不是用來形容這里的武夷巖茶肉桂,而是在講述水金龜。
古時天心寺的一叢長于牛欄坑巖邊的名叢,其干顯灰,其葉深綠,其叢矮小,名曰“水金龜”。
一日傾盆大雨,茶園崩塌,茶樹溜到峰下,坑中屬地的蘭谷巖茶廠便以石護土,栽種此茶,形如盆景,精心管理,據(jù)為己有,自此兩家為爭此茶,歷訟公堂,耗資千金。
“水金龜”隨之名聲大振。時有施棱先生大惑不解,在其傍題勒“不可思議”,以抒感嘆。
◆ ◆ ◆ ◆ ◆
每一石刻,背后都有著動人的故事。
它不僅是一座書法藝術寶庫,
更是研究歷史人物、歷史事件
及武夷文化的實物資料。
來源:閩北日報
Hash:680d82fe656d4d6a15dbea43742b11885cc10e4c
聲明:此文由 傳承文化公益?zhèn)鞑?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