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長最新一批文物保護名單公布!你去過幾個?

關注我喲

滁州市人民政府信息公開發(fā)布了

《滁州市縣級單位文物保護名錄》

天長有16處入列

其中涉及古墓葬6處;古遺址5處

古建筑2處;寺廟3處

【點擊查看大圖】

讓我們一起感受歷史的魅力

千秋古邑,皖東明

居江淮要津,扼東西要道

物產(chǎn)富饒,魚米之鄉(xiāng)

這里,就是天長

天長,不僅有一個詩意的地名

更是一個充滿文化魅力的地方

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悠久的歷史

留下了豐(富)厚的文化遺產(chǎn)

01

北崗村漢墓群,位于安徽天長市安樂鄉(xiāng)北崗村。1975年5月,滁縣地區(qū)文化局于此挖掘清理墓葬7座。同年10月,安徽省文物工作隊發(fā)掘清理墓葬9座,出土漆器、銅鏡、銅幣、陶器、鐵器、木器等443件。根據(jù)墓葬結構及出土文物分析,為西漢晚期至東漢早期之墓葬,北崗村地下為分布密集的漢代墓葬群。1980年9月27日,縣革命委員會定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02

耿家尖古墓群,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天長市湖濱鄉(xiāng)高郵湖耿家尖水下。1978年因干旱,水位降低,一漁民無意中發(fā)現(xiàn)地下墓群,掘出大量陶器、瓷器。從出土文物及墓葬結構看,初步斷定為漢、唐、宋時期的墓葬群。1980年9月27日,縣革命委員會公布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03

胭脂山,位于天長市市區(qū)公園內(nèi)。相傳,包拯出任天長縣令時,遍山桃花盛開,夕陽返照,山土皆作胭脂紅色,胭脂因此而得名。山頂有一六角涼亭,并設有石桌、石凳、供游人坐憩,出亭,有曲徑石階,盤旋而下,達于山下花圃。遍山栽植松、竹、梅、桃,四時蒼翠?!拔母铩逼陂g涼亭被焚,花草樹木被砍。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重修。1980年9月27日天長縣革命委員會批準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04

沃公墓,明代抗倭英雄沃田將軍的墓葬,位于天長市建設東路南邊的沃公祠內(nèi)。沃公,姓沃,名田。是天長歷史上廣為傳頌的民族英雄,明朝末年,倭寇侵犯天長城,沃公為保衛(wèi)天長城,不幸壯烈犧牲。天長附近的人民將其遺體安葬在離城三公里的邱家灣洼沖處,立了碑。朝廷派御史建了沃公祠,并封沃公為“鎮(zhèn)遠將軍僉事”。天長縣抗日救國會曾在墓前敬立過墓碑。1980年9月27日天長縣革命委員會批準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05

朱孝子墓,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天長市城以東20公里的秦欄鎮(zhèn)。墓主朱壽昌,宋神宗年間秦欄人,因棄官尋母,被列為“二十四孝”之一。墓建于北宋,為高大封土堆,四周有券,墓前立有牌坊、石表、石桌、燭臺和墓碑?!拔幕蟾锩敝?,墓被毀。墓之西北廂,原有孝子祠,建國后亦被毀。

06

馬家墩遺址,位于安徽省天長市城西26公里汊澗鎮(zhèn)郜山村。馬家墩是新石器時代的古遺址,位于我市汊澗鎮(zhèn)高山村馬墩組。遺址是兩個隆起的土墩,遺址上散布著大量的陶片,其質(zhì)地有灰陶、紅陶和印紋陶等,紋飾有繩紋、回紋、菱紋。除陶器外,還發(fā)現(xiàn)一些殘破的石器,其中有石刀等。陶器中,以陶罐最多,另外還有壺、鼎、鬲等等。遺址出土的魚翅形鼎足很有特色。1986年12月12日被天長縣人民政府批準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07

青獅墩,是商周時期的古遺址,位于我市釜山鎮(zhèn)中心村墩塘組。該遺址高出地表約5米,呈不規(guī)則臺形,面積7540平方米。遺址上有大量陶片,其中鬲足占有一定數(shù)量,紋飾以回紋最多,并有少量印陶紋,從采集的標本分析,該遺址為商周時期的古文化遺址。1986年12月12日被天長縣人民政府批準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08

望夫臺,是商周時期的古遺址,位于我市汊澗鎮(zhèn)和平村袁莊組。該遺址為高3米的臺形地,面積為9120平方米,土質(zhì)松散。遺址上有大量陶片、瓦礫等,種類繁多,質(zhì)地以灰陶為主。紋飾有繩紋、弦紋、方格紋,并有少量印紋陶。遺址上原有一祠堂,名“萬福堂”,后又叫“萬福臺”,久而久之,人們把“萬福臺”讀白,變成了“望夫臺”。從采集的標本分析,該遺址應為商周時期的古文化遺址。1986年12月12日被天長縣人民政府批準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09

三角圩漢墓群,位于天長市城南辦事處祝澗村譚莊村民組,1991年在冬修水利時發(fā)現(xiàn)了該墓群,共清理發(fā)掘墓葬25座,出土文物749件。其中一套28件木工工具,功能齊全,保存完好,是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物,三角圩漢墓群的清理發(fā)掘被評為1992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之一。目前該區(qū)域地下還有大量古墓葬,稍有動土,就有可能發(fā)現(xiàn)文物。1997年6月27日天長市人民政府批準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0

瓦屋墩遺址,位于鄭集鎮(zhèn)老山村瓦屋村民組瓦屋莊南100米處。該遺址為一近圓形大土墩,高于地表約6米左右,面積5300平方米,地表有大量的陶片、瓦礫等,質(zhì)地以灰陶為主,紋飾有繩紋、弦紋等。以鬲足居多,為商周時期古文化遺址,保存較好。2011年9月6日天長市人民政府批準為市文物保護單位。

11

姚孝貞墓,位于新街鎮(zhèn)凈業(yè)社區(qū)姚莊村民組,為一清代墓葬。姚孝貞生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卒于乾隆甲寅年(1794年),年少時姚孝貞父母雙亡,她在父親臨終前立志終身不嫁,當時,家中一貧如洗,姚孝貞辛勞節(jié)儉,撫養(yǎng)好弟弟,幫助弟弟成家生子,后弟病故,姚孝貞又扶養(yǎng)兩個侄子直至娶妻生子,期間弟弟和侄子多次勸說姚孝貞嫁人,都遭拒絕,她的節(jié)義在當?shù)貜V為流傳,清乾隆特賜圣旨碑兩塊,建一座牌坊,文革時遭破壞?,F(xiàn)墓為一圓形封土堆。墓前砌一高2米的照壁,正中嵌石“圣旨”碑和乾隆甲寅年立“姚孝貞女之墓”墓碑。另一塊“圣旨”碑現(xiàn)嵌在其后人姚文兵家墻上。姚孝貞墓及她的事跡對弘揚天長孝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11年9月6日天長市人民政府批準為市文物保護單位。

12

天長護國寺,位于安徽天長市區(qū)南端,占地五十余畝,建筑面積近五千余平方米,始建于清同治年間,是全國千座經(jīng)典寺廟之一,1987年省政府批準重建,為省級重點開放寺廟,全國千座經(jīng)典寺廟之一。先后興建了義城堡、二賢堂、報恩堂、文化碑廊、九龍壁等一大批供游客游覽的文化基礎設施,其中二賢堂是為紀念北宋時期曾任天長縣令的包拯,以及著名“二十四孝”之一的天長秦欄人朱壽昌而建。2011年9月6日天長市人民政府批準為市文物保護單位。

13

寶林寺(安徽天長寺廟),寶林寺坐落于天長市區(qū)東郊蘆龍鄉(xiāng)王橋古街北側高郵湖南岸,該寺始建于唐天寶3年,明代僧人嵩橋予以擴建,主體建筑分三個庭院,9殿、1樓、1閣,共99間半房屋,為天長古剎之冠,清咸豐兵災后只存60余間房屋,文革期間僅存的20間房屋亦遭破壞,1995年落實政策后重建。寺廟占地面積16675平方米,現(xiàn)有大雄寶殿、三圣殿、樂師殿、客堂寮房、多景樓等建筑。寶林寺殿堂寬敞、香火旺盛,是皖東地區(qū)大型寺廟之一。2011年9月6日天長市人民政府批準為市文物保護單位。

14

東勝禪寺,位于汊澗鎮(zhèn)馬路村大壩村民組205國道西250米處。該寺始建于元末明初,毀于文革。1993年在原址重建,占地8000平方米,寺內(nèi)有天王殿、大雄寶殿、三圣殿、觀音殿、地藏殿、龍王殿、娘娘殿、鐘樓等建筑。另有建寺時留下的距今約650年的銀杏樹一株,樹高約20米,樹干周長約5米,樹冠直徑約15米,現(xiàn)寺內(nèi)佛事活動正常,保存狀況良好。2011年9月6日天長市人民政府批準為市文物保護單位。

15

天長古城墻遺址(東門段),位于天長市天長鎮(zhèn)內(nèi)環(huán)路,這段城墻長17.65米,寬12.5米,位于西門小橋以東約20米處。城墻少數(shù)磚塊刻有“廣陵縣提調(diào)官縣丞”等文字,清晰可見。據(jù)《天長縣志》記載,天長老縣城原有四座城門,建于明清時期,東稱啟文門,西稱崇本門,南稱長春門,北為永福門。此段古城墻為天長古縣城崇本門界址。2011年在兩河改造建設過程中,在原二輕商場基礎上發(fā)現(xiàn)南北向的城墻遺址,雖有殘缺,仍清晰可見,此城墻是天長縣治的惟一實物見證。2011年9月6日天長市人民政府批準為市文物保護單位。

16

廟橋,位于大通鎮(zhèn)雙柳村龍廟村民組龍華寺西南200米小河上。該橋建于清代,為單孔弓形石板橋,橋西有三層石板鋪砌,頂層石板之間用鐵構件連接,保存完好。此橋為龍華寺(原龍王廟)僧人捐資修建,是天長保存為數(shù)不多的清代石橋之一。2011年9月6日天長市人民政府批準為市文物保護單位。

其墓、其祠、其跡

世世代代彰揚著愛國主義精神

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修復利用

保存著彌足珍貴的歷史記憶

應該點個!

來源:滁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編輯/詹詹 主編/燕子 校對/龐龐

Hash:f32070b172531c0add9f41f89ba196352e519714

聲明:此文由 天長論壇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