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沉 |初冬訪百年老街看千年銀杏 這個地方真不錯

橫扇,以前是吳江僅次于“七大鎮(zhèn)”的“三小鎮(zhèn)”(其他兩鎮(zhèn)為八坼和銅羅)之一,東接平望鎮(zhèn),西連七都鎮(zhèn),西北瀕臨太湖,北鄰菀坪新湖村。據傳在明末清初,橫扇是太湖邊上的一個村落,一條橫港穿村而過,沿港布有上下二扇,橫扇之名由此而來。另當地俚語云:“滄洲蕩畔貫橫港,螞蟻漾邊鎖扇形?!币苍V說著鎮(zhèn)名的由來。

今天,蘇小灣就帶大家去橫扇轉轉,在這個初冬重溫一份古樸意境——

前世今生

清雍正年間(1723~1735)橫扇逐漸興盛。乾隆嘉慶年間(1736~1820),街市日趨繁榮,成為太湖邊一個農副產品交易中心。宣統(tǒng)二年(1910),置橫扇鎮(zhèn)。民國元年(1912年),吳江、震澤兩縣合并后,設橫扇鄉(xiāng)。民國36年,設橫扇區(qū)。新中國成立后,設橫扇鄉(xiāng)。1958年成立橫扇人民公社。1983年,易為橫扇鄉(xiāng)。1992年11月,橫扇撤鄉(xiāng)設鎮(zhèn)。2003年12月,菀坪鎮(zhèn)撤銷,并入橫扇鎮(zhèn)。

悠悠老建筑

現(xiàn)橫扇老鎮(zhèn)區(qū)上尚存有幾處老建筑。位于橫南街58號的葆生堂藥店,是一家百年老店,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整幢建筑用料粗大,做工考究,門面上方刻有花卉,是一座典型的清末商業(yè)用房,臨街斑駁的裙板和格窗在向人們訴說著百年滄桑。

位于橫南街88號的張宅,建于民國25年(1936),現(xiàn)存一路兩進,大廳為七檁三架大梁,檁上裝有8只龍頭大銅鉤,18扇退堂門上方置有雙喜宮式隔扇,朝北中間是6扇宮式玻璃長窗,兩邊各有6扇宮式玻璃短窗,短窗下面裙板上刻有“鶴鹿福壽”圖案。該宅隔街貼水,與北側不遠處的平橋構成了江南水鄉(xiāng)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景觀。

邑寧橋和施相公廟

在橫扇老鎮(zhèn)區(qū)東北約3公里處,有著廟前、四都古村落。廟前村(今屬四都村),在南宋時已形成集市。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廟前港北岸的街道有一百余米,港上架有邑寧橋,橋西的街道長近百米,橋東的街道長數十米。

過邑寧橋,往南還有數十米長的街道。新中國建立前,這里市面堪與橫扇鎮(zhèn)區(qū)相媲美,故村民稱之為“廟前鎮(zhèn)”。邑寧橋北堍有施相公廟,現(xiàn)與邑寧橋一起為吳江文物保護單位。

四都老街

四都老街在廟前老街東側約1公里處。傳說其形成年代早于廟前老街,其緣由有二。一是據傳在宋建炎元年(1127)后,被封為吳江開國伯的盛章由臨安遷居吳江,其子孫在全縣繁衍散居,許多地方以盛字命名,四都即名為盛烏田。一是據傳南側崇吳寺內的古銀杏樹系按照宋朝遺將花雄之女百花公主遺愿而植。

■■■■■

這里因離太湖很近,周圍漁民在這里棲息,過往船只也常借港避風停泊過夜,因此,市面較好,民國初期至新中國建立前夕曾有店鋪20多家(不包括臨時攤位),只是分布區(qū)域與廟前老街相比較,顯得較為分散,在寺東港、寺西港、橫港的兩岸均有。店主大多為本地人,小本經營居多,由安徽籍解啟武于清末開設的南貨店較為著名,門面為三開間,資金也頗為雄厚,歷經百年,至新中國建立后才歇業(yè)。這里商業(yè)的萌生與興盛,得益于周圍廟宇眾多,不但有聞名遐邇的崇吳教寺,還有東岳廟、禪堂、觀音堂等。

博士橋和古銀杏

四都歷史悠久,四周名勝古跡較多?,F(xiàn)存多座古橋,其中博士橋為呈“八”字形的兩座梁式石橋構成,系吳江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存之橋系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用附近廢圮的崇吳寺之石構筑。據清乾隆《震澤縣志》記載,崇吳寺在四都充浦村,周圍九畝,五代后梁開平二年(908)始建,后多有修建。

至今,崇吳寺已無蹤影,但遺址上仍留有一棵巨大的銀杏樹,堪稱吳江之最。車行在吳江至七都的環(huán)太湖公路上,就能遠遠望見此樹。該樹軀干挺拔,枝繁葉茂,濃蔭蔽日,氣概非凡,樹齡傳說已有800多年,現(xiàn)樹高6層樓,樹干周長需5位成年人合抱,樹冠圓周30.6米,遮蔭面積達700平方米。

■■■■■

Hash:49c337263c4e679c5f3bee84f4b1abd3dfe6b4b9

聲明:此文由 美麗蘇州灣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