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塘發(fā)現(xiàn)古田境內(nèi)最古老石橋

關注我喲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鶴塘發(fā)現(xiàn)古田境內(nèi)最古老的石橋

文 黃聿隨

古田縣鶴塘鎮(zhèn)靈龜村,有一座年代久遠的石造橋,它的名字叫福源橋。

福源橋始建于南宋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由幽巖寺和尚化緣募建,杉洋余椿齡,加洋陳榮高等幾位信士捨石梁協(xié)成勝事。石橋在大元至正初年(公元1340年左右)遭洪水破壞,一橋墩崩柝。明代洪武二十四年,靈龜村胡氏顯祖與崇壽院大乘和尚募財重修。石橋歷經(jīng)六朝風雨滄桑,承載著許多歷史故事。

福源橋四墩三孔,平跨式石材構造。橋身長23.8米(不包含引橋臺階),寬2.6米,橋面離水高度5米左右。溪面設兩個橋墩,主航道兩孔墩距7米,南岸橋孔墩距較窄,在4.5米上下。溪中兩個橋墩船形構造,寬2.3米,長5.5米左右。橋墩由一米多長的條石穿插疊砌而成,最上面三層采用“疊澀法”施工,每層向外側(cè)延伸0.3米,邊角“卷殺”成弧形,層層疊澀而出,看上去線條十分柔美。橋墩之間由十二根長5—8米、寬0.55米、厚0.4-0.5米的巨大條石橫跨連接。橋頭五級石階遞降直抵岸邊路面。

橋面石梁上鐫刻著部分信士捐捨石梁為翁婆生界記錄,還有一些崇壽院和尚化緣建橋與重修記載。字跡蒼勁有力,刀工深穩(wěn),經(jīng)八百四十五年依然清晰可見。

石橋南岸一百多米處,有一座崇壽院。寺院建于五代后周廣順元年(公元951年),廢于明代萬歷之前。廢棄后崇壽院田產(chǎn)歸幽巖寺管理。現(xiàn)今遺址上還可見到部分寺院建筑痕跡。大元至正二十四年,陳友諒攻克福州,慕時為江陵教授的胡廉父子才氣,召父子輔佐不成。九月初六凌晨,胡廉父子攜家眷微服出逃,當天晚上投宿雪峰寺,在三寶殿前焚香,求梵王托夢指路。是夜,兒子舜臣夢見丹鳳鳴岐、靈龜出浴之境。清晨,一家人擇小路沿僻徑經(jīng)秀峰而下,途中邂逅參加秀峰寺法會的幽巖寺禪師,胡氏二祖遂請指點迷津。禪師曰:“金龜東顧,丹鳳西飛,若人版筑,覺我玄機。”說完拂袖而去。二祖沿禪師指點,由左徑而至。夕陽西下之時投宿崇壽寺,與僧大乘敘其事。天明時,望見前面地勢開闊,四周錦屏圍翠,山崗若丹鳳欲飛,溪流九曲環(huán)繞,嶼如金龜出浴。昨日神夢得以應驗。二祖大喜,遂肇基于鳳山之下,地名就叫做靈龜。

在胡氏遷入之前,靈龜村附近還居住著蘇、鄒、姚等姓氏先民。蘇氏居住在崇壽寺周邊,其后裔遷至卓洋獨峰一帶。現(xiàn)今靈龜村只留下胡、彭兩姓。彭氏源自杉洋金公,后裔遷至寧德虎貝彭家莊,明代分支再遷靈龜。幾百年來,胡彭兩姓和睦相處,共同建設美好家園。

《古田文物》記載,古田境內(nèi)宋代古橋有11座,福源橋并未列入其中。按建筑時間排列,福源橋是迄今古田境內(nèi)有文字記載的最古老的橋梁。胡氏以“虹橋玉帶”之景觀,把福源橋列入靈龜八景之一。最后,筆者敬錄古人“虹橋玉帶”詩句作為本篇結尾:

何須鳥鵲集成橋,

虹氣熏騰透碧霄。

莫是天公垂此帶,

長為山岳束其腰。

本文出自:青田一粟

本公眾號與您分享鶴塘時訊.資訊,同時還有更多家鄉(xiāng)特色與您回味!

Hash:30705797e98144b4ed92b0b51a8690509b2de8a3

聲明:此文由 人在鶴塘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