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黛眉系列片(四)——世界地質(zhì)遺跡之“波痕石”

到過海灘的人,一定不會忘記海邊沙灘上那一道道波痕。那是水體流動在水底砂質(zhì)層面上遷移形成的痕跡。黛眉山的波痕石,是十多億年前帶有波痕的沙灘固結成的巖石。這種波痕石的石面上波谷均呈圓滑狀,脊線多為直線形,出現(xiàn)分叉。因為涌浪的方向,一般垂直于脊線方向,據(jù)此可判斷海的位置和岸的方向。用現(xiàn)在的現(xiàn)象對古代的現(xiàn)象進行解釋,這叫“將今論古”。

波紋石是黛眉山景區(qū)內(nèi)的一大奇觀,規(guī)模從微型到巨型應有盡有,其造型之多,規(guī)模之大,分布之廣,類型之全,世上罕見。根據(jù)波紋石的成因可分為流水波痕、浪成波痕、流水波浪符合波痕、孤立波痕、風成波痕和修飾波痕。

一般具有直線形的長而平行的脊,形狀不對稱,波長2.5——25cm,波高0.5——1cm,較粗的顆粒位于波峰,與流水波痕相反。

全為不對稱波痕。小型流水波痕的波脊有直線形、波狀、舌狀及菱形。菱形波痕常出現(xiàn)在河灘及海灘環(huán)境,其他波痕常出現(xiàn)在潮坪及河流環(huán)境。大型流水波痕不容易保存,只保留大型交錯層理。

對稱的浪成波痕一般波峰尖銳,波谷圓滑,脊線多為直線形,大都分叉,波長一般為0.9——200cm。不對稱的浪成波痕波脊部分分叉,層系界面不規(guī)則成波狀,波長1.5——105cm。

在黛眉山中元古界石英砂巖的層面上,有上百種不同類型的波痕分布,構成了天然的波痕博物館,黛眉山也別出心裁的把各種不同類型的波痕收集起來,形成了今日的波痕科普路。

黛眉山景區(qū)

『自駕線路』

1.鄭州開封、洛陽、商丘、西安、三門峽方向:連霍高速新安站—S246省道—黛眉山;

2.濟源、晉城、太原、南陽方向:二廣轉連霍—新安站—S246省道—黛眉山;

3.新鄉(xiāng)、焦作方向:長濟轉二廣—連霍高速—新安站—S246省道—黛眉山;

4.許昌方向:永登轉鄭少高速—寧洛轉連霍—新安站—S246省道—黛眉山;

5.周口漯河、平頂山方向:寧洛轉連霍—新安站—S246省道—黛眉山;

6.運城、臨汾方向:侯平轉連霍—新安站—S246省道—黛眉山。

Hash:da48cff43df70d965aad842e50b67e19e0e40cb8

聲明:此文由 黛眉山景區(qū)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