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帝霸陵何以選址白鹿原:是政治需要,也有情感因素

12月14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jìn)展工作會,會上確認(rèn),陜西西安白鹿原的“江村大墓”墓主人正是漢文帝。江村大墓的形制、規(guī)模均符合西漢最高等級墓葬規(guī)格,加之其周邊分布竇皇后陵薄太后陵,專家確認(rèn)江村大墓為漢文帝霸陵

本文為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馬永嬴對于漢文帝霸陵選址研究。在他看,漢文帝霸陵放棄渭北祖陵區(qū),選址白鹿原的原因不是因為受到”昭穆制度”限制被迫別葬,而是為了解決其母薄太后的喪葬禮儀問題,并兼顧扼守交通要道、防御東方諸侯的政治需要;同時,文帝的個人情感因素也影響到霸陵的選址。

2011年,筆者曾與焦南峰合撰《西漢帝陵選址研究》一文,系統(tǒng)分析了西漢帝陵選址受到諸如傳統(tǒng)葬俗、風(fēng)水思想、政治形勢以及皇帝個人好惡等諸多因素的影響[1]。這是西漢帝陵選址的普遍規(guī)律,具體到每座帝陵的選址,又與陵主的自身情況息息相關(guān),本文主要討論漢文帝霸陵選址白鹿原的主要原因。

霸陵陵區(qū)外景

漢文帝為漢高祖庶子,公元前180年即位。當(dāng)時,高祖、惠帝已入葬咸陽原,形成祖陵區(qū)。文帝卻放棄此地,另擇新址,營建霸陵。個中原委,史無明載,后世學(xué)者頗多研究考證,其觀點不外兩種:其一,西漢帝陵按昭穆排列,文帝繼兄而立,其陵位與惠帝安陵均為穆位,無法安排,故只能另辟新址[2]。其二,西漢帝陵無昭穆制度,文帝霸陵選址白鹿原主要是個人原因[3]。

這兩種觀點都涉及到昭穆制度,根據(jù)文獻(xiàn)記載,先秦時,這種制度多用于宗廟[4],也用于墓地。《周禮·春官·冢人》:“ 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為之圖,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為左右?!盵5]考古發(fā)現(xiàn)的按照“昭穆制度”排列位置的,只有陜西鳳翔馬家莊一號建筑群遺址略有其意[6],但墓地的實例卻從未發(fā)現(xiàn)。

漢文帝時,為規(guī)劃祖先陵園寢廟,丞相韋玄成提出按照“昭穆”規(guī)劃宗廟:“ 臣愚以為高帝受命定天下,宜為帝者太祖之廟,世世不毀,承后屬盡者宜毀。今宗廟異處,昭穆不序,宜入就太祖廟而序昭穆如禮?!盵7]這里明確強(qiáng)調(diào)的是宗廟,何況韋氏明言當(dāng)時即便宗廟也是“昭穆不序”,更遑論陵墓!因此,西漢帝陵不可能有昭穆制度,漢文帝霸陵選址當(dāng)另有原因。

筆者以為,漢文帝霸陵選址白鹿原主要原因有三:其一,解決薄太后的喪葬禮儀問題;其二,政治需要,即扼守交通要道,防御東方諸侯;其三,文帝個人情感因素的影響。

漢文帝之所以離開咸陽原祖陵區(qū)別葬他處,其首要原因應(yīng)當(dāng)是為了解決其母薄太后的喪葬禮儀問題。

史書記載,文帝之母薄氏原為秦末復(fù)立的魏王豹妾妃,漢三年(公元前204年)魏王豹死,劉邦“ 見薄姬有色,詔內(nèi)后宮”[8]。文帝即位后,薄氏被尊為皇太后,其陵墓禮儀問題自然會提上議事日程。當(dāng)時,劉邦已葬長陵。古代有“夫妻一體”[9]“生死相恤,墳?zāi)瓜鄰摹盵10]觀念和葬俗,西漢也有嬪妃祔葬帝陵的制度性規(guī)定[11],更何況劉邦嬪妃已有戚夫人、傅夫人等陪葬長陵[12]。因此,按常理薄氏應(yīng)該入葬長陵,陪伴高祖左右。

江村大墓

在中國古代,墳?zāi)故悄怪髁粼谑篱g的最后遺跡,反映著墓主的終極地位和最后的榮耀。《周禮·春官·冢人》載:“ 以爵等為丘封之度與其樹數(shù)?!盵13]《呂氏春秋·孟冬紀(jì)》也說:“ 營丘垅之大小高卑厚薄之度,貴賤之等級”[14]。因此,墳?zāi)菇^不僅僅是埋葬死者的場所,它還有相當(dāng)深厚的社會文化含義。正因如此,已被尊為皇太后的薄氏的墓葬絕非小事。它以哪種規(guī)制營建?不僅關(guān)乎薄氏本人的終極地位問題,甚至?xí)绊懙轿牡鄢欣^漢室的正當(dāng)合法性,因此,不可不慎。然而,呂后此前已作為正妻與高祖合葬,長陵不可能出現(xiàn)2座皇后陵墓,薄氏欲葬長陵,只能以嬪妃的身份祔葬。這樣,其墓葬規(guī)制將大大降低。

漢初對喪葬應(yīng)當(dāng)已有制度性規(guī)定,《史記》記載:“ 高帝崩,孝惠即位,乃謂叔孫生曰:‘先帝園陵寢廟,群臣莫習(xí)?!銥樘#ㄗ趶R儀法?!盵15]張家山漢簡即出土有《葬律》[16]。漢景帝時期,武原侯衛(wèi)不害“ 坐葬過律,國除。”[17]漢哀帝祖母傅昭儀以皇太太后的身份,強(qiáng)行合葬元帝渭陵,也只能按照一般貴族大臣的等級使用“甲”字形墓葬[18],其封土因超高,被王莽以“不應(yīng)禮”[19]為由,將之平毀。

根據(jù)考古資料來看,西漢帝陵陵區(qū)只有皇帝和皇后的兩座陵墓是主墓,其墓葬形制為帶有四條墓道的“亞”字形,地面有高大的封土(一般在30米左右),陵墓周圍有大量外藏坑。其他嬪妃姬妾、貴族大臣的墓葬規(guī)制則一般是“甲”字形墓葬(個別為“中”字形),封土高度10多米,大多無外藏坑。

江村大墓墓葬

如果薄氏要入葬長陵,大概只能以后者的規(guī)制修建陵墓。這樣的墓葬形制,明顯貶低了已被尊為皇太后的薄氏。倘如此,我們勿作他論,僅從情感上來講,文帝都是絕對不能接受的。史書記載,薄氏進(jìn)入漢宮之后,“歲馀不得幸”,后來一個偶然的機(jī)會,劉邦“召而幸之”“一幸生男,是為代王”。代王劉恒生于漢五年(公元前202年),至漢十二年(公元前195年)高祖去世的七八年間,按理說,他應(yīng)當(dāng)有機(jī)會與父親一起生活相處。但問題是其母薄姬“希見高祖”[20]。在古代皇家,母以子貴,同時,子也以母貴。既然母親被冷落,兒子恐怕也是“稀見”父面。偌大的漢宮中,母親薄氏是年幼的劉恒唯一的親人和依靠。

薄氏母子當(dāng)時的處境凄冷,卻也因禍得福,“ 高祖崩,諸御幸姬戚夫人之屬,呂太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宮。而薄姬以希見故,得出,從子之代,為代王太后?!盵21]從此,薄氏母子在邊鄙之地——代國相依為命,互為慰藉。期間,“ 太后嘗病,三年,陛下不交睫解衣,湯藥非陛下口所嘗弗進(jìn)?!贝鷩m僻遠(yuǎn),但王府侍女應(yīng)不缺少,劉恒親力親為,以王者之尊服侍母病達(dá)三年之久,其心可鑒!誠如爰盎所言:“ 夫曾參以布衣猶難之,今陛下親以王者修之,過曾參遠(yuǎn)矣?!盵22]足見劉恒對母親的摯愛與至孝。他因此被后世列入“二十四孝”,世代傳頌。古人云:“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盵23]文帝絕對會以最高的禮儀修建母親的陵墓,以盡最后的孝道。

在漢文帝之前,秦昭襄王嬴稷的情況與其頗為相似。嬴稷是秦惠文王的庶子,“ 惠王卒,子武王立”,“ 武王取魏女為后,無子。立異母弟,是為昭襄王。昭襄母楚人,姓琇氏,號宣太后。”[24]“ 宣太后者,惠王之妃,姓羋氏,曰羋八子者是也?!盵25]關(guān)于秦昭襄王的父親惠文王、兄長悼武王的葬地,史書沒有明確記載。有學(xué)者研究認(rèn)為,他們可能葬于咸陽原秦都咸陽以西[26]。但昭襄王并未隨父、兄葬在咸陽原上,而是在咸陽以東另辟陵區(qū),“葬茝陽?!盵27]其母宣太后作為秦惠文王的嬪妃,也沒有祔葬公陵,而是隨子“葬芷陽酈山?!盵28]

前朝舊事,文帝應(yīng)該有所耳聞。仿照秦昭襄王的做法無疑是一個打破僵局的辦法。文帝霸陵離開咸陽原祖陵區(qū),另擇新址。其母薄氏則以“近孝文皇帝霸陵”[29]為由,順理成章在霸陵附近以皇太后之禮營建陵墓。薄氏喪葬禮儀問題迎刃而解。

漢文帝以別葬他處的辦法解決了薄太后的喪葬禮儀問題,但霸陵選址白鹿原卻是由當(dāng)時的政治形勢決定的。

漢初,政權(quán)的威脅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其一,東方的政治勢力,即六國舊貴族和異姓諸侯王;其二,北方的游牧部落,即匈奴。為了消除這些威脅,漢朝的建立者高祖劉邦采取了不同的措施。面對異姓諸侯國這一明顯的威脅,劉邦在被迫分封不久,就確立了逐一翦除的方針,經(jīng)過8年的不懈努力,到他去世前,幾乎將其消滅殆盡,這個威脅可以說基本消除。但六國余孽妄想復(fù)辟的不穩(wěn)定因素,依然存在。另外,來自北方匈奴的威脅,因為實力不足,無法消除,后雖以“和親”的辦法避免了大規(guī)模的沖突,但匈奴仍不時南侵搶掠。這些問題,漢帝國在短時間內(nèi)沒有能力徹底解決,只好采取防范的措施來化解?;实哿昴沟倪x址必然會為當(dāng)時的政治服務(wù),因為其附設(shè)的陵邑可以形成一種有效的防范手段。

漢高祖劉邦將陵墓建在與京城長安僅一水之隔的咸陽原上,“長陵位于長安正北,控制著北向甘泉宮的馳道。由甘泉宮所在的云陽再向北,有直道直通北邊長城防線。”[30]因此,漢高祖劉邦在此建設(shè)陵墓,設(shè)置陵邑,徙民移居,等于在京城北側(cè)設(shè)了一道緩沖的防線。此后,漢惠帝安陵又建于長陵西側(cè),同樣也設(shè)陵邑,遷徙民眾。此舉不但加強(qiáng)了京城長安正北的防御力量,也能起到緩解來自西北威脅的一些作用。馬正林認(rèn)為:“西漢王朝把陵區(qū)選擇在咸陽原上,除講求‘風(fēng)水’外,封鎖交通要道、保衛(wèi)國都長安也不能不是考慮的重要問題?!盵31]漢初,匈奴多次南下抄掠,其前鋒甚至直抵雍城(今陜西鳳翔縣)、甘泉(今陜西淳化縣北)一帶,直接威脅長安。在長安北首的咸陽原上建設(shè)帝陵,并設(shè)置陵邑,大批遷徙關(guān)東的六國舊貴族,將之置于京城眉底,嚴(yán)密監(jiān)控,后患自然消除;另一方面數(shù)十萬人遷居咸陽原,無疑為京師長安的北門戶增添了一道防御匈奴的堅強(qiáng)屏障。因此,咸陽原祖陵區(qū)的選址可謂一石二鳥。

漢文帝即位時,其父兄以陵墓的形式已經(jīng)在京城北側(cè)建起了一個緩沖地帶,但長安以東除了關(guān)中東部函谷關(guān)、東南的武關(guān)之外,卻再無屏障。一旦關(guān)隘陷落,京城即危在旦夕。秦末,劉邦攻破武關(guān),進(jìn)軍霸上。秦王子嬰很快就“素車白馬,系頸以組”[32]從咸陽出降。劉邦破秦不久,項羽突破函谷關(guān),進(jìn)軍鴻門,劉邦也只好親赴楚營,卑辭言和。這些史實都說明,函谷、武關(guān)失守,分居渭水兩岸的咸陽、長安即無險可守,只有束手就擒。

長安以東的防御嚴(yán)重不足,但威脅卻不斷加劇。上文提到,高祖將異姓諸侯王逐一翦除,但他卻沒有在其地盤設(shè)置中央直轄的郡縣,而是分封同姓諸侯國。這些同姓諸侯國逐漸變?yōu)闈h朝廷的反動因素。漢文帝即位前,齊王劉襄就曾興兵西向,威脅京城長安。盡管其矛頭是針對擅權(quán)謀篡的呂氏集團(tuán),但仍然被認(rèn)為是反叛中央的軍事行動。當(dāng)時,率漢軍阻擊的大將軍灌嬰在諸呂已被誅除,齊國也已退兵的情況下,依然嚴(yán)厲問責(zé)唆使齊王起兵的齊國中尉魏勃,一向勇武的魏勃居然“股戰(zhàn)而栗”[33],足見此事性質(zhì)之嚴(yán)重。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濟(jì)北王劉興居又悍然發(fā)兵,“欲襲滎陽”,威脅長安。漢文帝“ 遣棘蒲侯陳武為大將軍,將十萬往擊之。”[34]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淮南王劉長謀反,事發(fā)前被及時逮捕,雖未造成騷亂,但卻表明了來自東方同姓諸侯王的威脅日益嚴(yán)峻。

為防止長安受到來自東方的直接威脅,必須控制交通要道,緩沖壓力,屏衛(wèi)京師。在此情形下,文帝可選的措施之一,就是仿效乃父高祖劉邦,在關(guān)鍵位置修建陵墓,并設(shè)置陵邑,遷徙民眾,形成京城屏障。

如此,霸陵的選擇就只能在長安以東,其位置則必須是東西交通要道的咽喉部位。

秦末,劉邦破武關(guān),降子嬰,入咸陽。滅秦后,除派兵把守函谷關(guān)外,親率漢軍主力“乃還軍霸上”[35],以觀天下形勢。此時,項羽攜巨鹿之余威一路西進(jìn),勢不可擋。函谷關(guān)劉邦所遣守軍幾乎是螳臂擋車,但其進(jìn)入關(guān)中后,卻在距秦都咸陽咫尺之遙的鴻門(今西安市臨潼區(qū)北)停住了腳步。我們推測,這當(dāng)與劉邦先行駐軍霸上不無關(guān)系。漢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舉兵反叛,劉邦親率大軍征討。為屏衛(wèi)京師長安,臨行前“ 上乃發(fā)上郡、北地、隴西車騎,巴、蜀材官及中尉卒三萬人為皇太子衛(wèi),軍霸上?!盵36]公元前158年,匈奴從北方和東北兩個方向大舉南侵,文帝除詔令軍隊急赴北方御敵之外,還緊急調(diào)集三路人馬防御京城長安,其中一路“宗正劉禮為將軍,居霸上”[37]。霸上之所以位置重要,是因為當(dāng)時通往關(guān)東的兩條主要道路都匯聚于此,“受地形控制,武關(guān)道只能在長安附近與函谷道相交?!盵38]馬正林認(rèn)為:“說霸上是控制武關(guān)道的樞紐,容易被人們接受,而說它又能控制東通函谷關(guān)的大道,似乎有些不近情理。其實不然,唐代以前東出函谷關(guān)的大道就在漢霸陵縣附近與武關(guān)道分離,距霸上很近,自然受到它的控制。”[39]

關(guān)于霸上的具體位置,學(xué)界意見不一,辛德勇認(rèn)為:“隋以前的霸上當(dāng)指今謝王莊、王家圍墻、上橋子口一帶(西安市東北郊——筆者注)”[40]。馬正林則講:霸上“位于白鹿原上,或者說在白鹿原的北端?!盵41]但無論霸上位置是否在白鹿原上,通往關(guān)東的主要道路——函谷道和武關(guān)道從白鹿原旁側(cè)經(jīng)過都是不爭的事實?!鞍茁乖痈吲R下,又有灞、浐兩河護(hù)衛(wèi),綰轂東去和東南去的兩條大道,兵家相爭,勢所必然?!盵42]如果在此營建陵墓,設(shè)置陵邑,遷居大量民眾,扼守東西交通要道,勢必在京城長安以東形成了一道堅固的屏障。

漢文帝正是基于以上考慮,將自己的陵墓建在了白鹿原西北部。后又將其母薄太后的南陵也建在其西南約兩千米處,同樣設(shè)置了陵邑,這與安陵輔助長陵,加強(qiáng)其屏障作用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江村大墓”與西安市區(qū)相對位置

解決薄太后的喪葬禮儀問題;扼守交通要道,防御東方諸侯應(yīng)當(dāng)是霸陵選址的主要原因。除此而外,文帝個人的情感因素可能也會影響到霸陵的選址,雖然這只是一個次要因素,但我們也應(yīng)加以考慮。

文帝個人情感的影響可能主要來自以下兩個方面:其一,文帝不愿葬在父親劉邦身邊;其二,對代國的眷念之情。

前者的原因應(yīng)當(dāng)與文帝兒時的境遇有關(guān)。我們上文提到,薄氏生了劉恒之后,就“稀見高祖”,隨母生活的劉恒肯定也“稀見”父面。這樣,勢必造成他與劉邦在感情上的生疏和隔膜。而同為高祖庶子的趙王如意之母戚夫人卻“日夜待御”,趙王如意也“常抱居前”,劉邦也明言如意是“愛子”“類我”。兩相對比,可謂天壤之別,劉恒心中感受可想而知。劉邦的態(tài)度還是其次,最主要的是劉邦晚年曾明確講到:“終不使不肖子居愛子之上”[43],多次“欲以趙王如意易太子”[44],“大臣固爭之,莫能得”[45],以至于“如意幾代太子者數(shù)矣”[46]。雖然劉邦此處所言“不肖子”是指嫡子劉盈,但相對父親的“愛子”如意,被冷落的劉恒肯定也在“不肖子”之列。我們假設(shè)文帝入葬咸陽原祖陵區(qū),根據(jù)其嫡兄惠帝安陵緊鄰長陵西側(cè)的情況來看,文帝陵墓應(yīng)當(dāng)選在緊鄰長陵東側(cè)的位置。我們推測,文帝可能更愿意避開這樣的情況,遠(yuǎn)離父親的陵墓或許能使其稍稍心安一些。

除此而外,文帝對自己早年的封地—代國的眷念之情可能也影響到了霸陵的選址。

文帝幼年離京,與母親在代國相依為命生活了15年。代國雖北鄰匈奴,多有邊患,卻給劉恒母子提供了一個避風(fēng)港,因此,呂后曾欲將劉恒遷到河?xùn)|腹地趙國,然“代王謝,原守代邊?!盵47]漢文帝即位之后,提倡節(jié)儉,其本人也很少出巡,但卻四次巡幸代國,有一次居然留居兩、三個月之久[48]。文帝還將自己的兩個兒子劉武和劉參封太原王,王其故地。當(dāng)劉武徙為淮陽王后,文帝又徙封劉參為代王,“復(fù)并得太原,都晉陽如故”,“如文帝在代時”[49]??梢娖鋵Υ鷩木炷钪?。

據(jù)《漢書》載:文帝曾到霸陵巡視,家在趙國邯鄲的慎夫人隨從,“ 上指示慎夫人新豐道,曰:‘此走邯鄲道也'。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意凄愴悲懷,顧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為槨,用纻絮斮陳漆其間,豈可動哉'?!盵50]史書記載的這個歷史細(xì)節(jié),使后人能夠借此一窺漢文帝的內(nèi)心情感,對其陵墓選址做出較為合理的推測。

代與趙同在河?xùn)|,位置比鄰。文帝給慎夫人指示家鄉(xiāng)的道路后,緊接著提到了陵墓之事,而且“意凄愴悲懷”,他應(yīng)該是想起了視為故鄉(xiāng)的代國。限于當(dāng)時的條件,文帝不可能遠(yuǎn)葬代地,因而只能寄望于百年之后,魂魄能夠方便回歸代國。西漢杜鄴曾經(jīng)說過:“ 骨肉歸于后土,氣魂無所不至”[51],說明當(dāng)時確有靈魂出游的觀念。漢墓中的壁畫、畫像石等多有車馬出行的題材,時人認(rèn)為靈魂也需要乘車出行,這就需要道路。東漢張衡《冢賦》:“ 修隧之際,亦有掖門。掖門之西,十一余半。下有直渠,上有平岸。舟車之道,交通舊館?!盵52]可見靈魂是需要乘車、船沿著道路(包括水道)才能回到舊居。既然如此,靈魂的居所—墓葬建在大道旁邊自然會方便出入。由此可見霸陵的選址,文帝頗有用意。

另外,文帝提倡薄葬,霸陵“因其山,不起墳”[53],為了便于防水,可能需要借助白鹿原頭“高敞”的自然地勢,這大概也是霸陵選址的一個原因。

綜上所述,筆者認(rèn)為文帝霸陵選址白鹿原應(yīng)當(dāng)不是因為“昭穆制度”的限制被迫別葬,而是為了解決其母薄太后的喪葬禮儀問題,并兼顧扼守交通要道,防御東方諸侯的政治需要;同時,文帝的個人情感因素也或多或少地影響到霸陵的選址。

注釋

[1]焦南峰,馬永嬴.西漢帝陵選址研究[J].考古,2011(11).

[2]a.杜葆仁.西漢諸陵位置考[J].考古與文物,1980(1).b.楊寬,等.秦漢陵墓考察[J].復(fù)旦大學(xué)學(xué)報,1982(6).c.劉煒.西漢陵寢概談[J].中原文物,1985(2).d.馬正林.咸陽原與西漢諸陵[J].人文雜志,1987(2).e.劉慶柱,李毓芳.西漢十一陵:西漢帝陵分布[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7).f.秦劍明等.西漢帝陵昭穆與陵位探[J].文博,2002(2).g.雷百景等.西漢帝陵昭穆制度再探討[J]文博,2008(2).h.劉尊志.西漢帝陵分布及相關(guān)問題淺析[J].中原文物,2010(5).

[3]a.時瑞寶.西漢帝陵與昭穆之序[J].中原文物,1987(1).b.葉文憲.西漢帝陵的朝向分布及其相關(guān)問題[J].文博,1988(4).c.焦南峰,馬永嬴.西漢帝陵無昭穆制度論[J].文博,1999(5).d.黃展岳.西漢陵墓研究中的兩個問題[J].文物,2005(4).e.趙化成.從商周“集中公墓制”到秦漢“獨(dú)立陵園制”的演化軌跡[J].文物,2006(7).f.劉瑞.昭穆制度與西漢帝陵排序[C]//西部考古(第3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g.同[1].h.崔建華.論皇權(quán)傳承規(guī)范對西漢帝陵布局的制約[J].考古與文物,2012(2).

[4]a.禮記·中庸:“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a href='/zhuxi58/' target=_blank>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庸章句[M].北京中華書局,1983:27.b.周禮·春官·小宗伯:“小宗伯之職,掌建國之神位,左社稷,右宗廟,……辯廟祧之昭穆?!睂O詒讓.周禮正義(第36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7:1421,1435.c.禮記·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而三?!睂O希旦.禮記集解(第13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9:343.

[5]孫詒讓.周禮正義(第41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7.

[6]a.發(fā)掘者認(rèn)為:“馬家莊一號建筑群為宗廟性質(zhì)的建筑是毫無疑問的?!标兾魇∮撼强脊抨?鳳翔馬家莊一號建筑群發(fā)掘簡報[J].文物,1985(2).b.韓偉:“《簡報》所稱的“朝寢建筑”實為太祖廟。與其形制相同的左前方建筑即為昭廟(即東廂),右前方之建筑則為穆廟(西廂)?!表n偉.馬家莊秦宗廟建筑制度研究[J].文物,1985(2).

[7]班固.漢書(第73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2.

[8]司馬遷.史記(第49卷)[M].北京:中華書局,1959.

[9]楊天宇.儀禮譯注:喪服第十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0]班固.漢書(第49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2.

[11]焦南峰.西漢帝陵“夫人”葬制初探[J].考古,2014(1).

[12]a.戚夫人因受劉邦寵愛,遭呂后忌恨,被其殘害致死。劉慶柱等認(rèn)為:“呂太后在世時不會把她安葬在長陵附近,使之陪葬于高祖。然而,呂太后去世后,諸呂被翦滅,戚夫人被遷葬于長陵附近還是有可能的?!薄捌莘蛉四?,傳說在長陵以南,即今咸陽市秦都區(qū)肖家村鄉(xiāng)柏家嘴村的大漢墓?!?劉慶柱李毓芳.西漢十一陵[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b.關(guān)于傅夫人陪葬長陵事,文獻(xiàn)記載:漢哀帝時期,司隸校尉解光言:“臣謹(jǐn)案永光三年男子忠等發(fā)長陵傅夫人冢。”班固.漢書(第97卷下)[M].北京:中華書局,1962.

[13]同[5].

[14]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第10卷)[M].上海:學(xué)林出版社,1984.

[15]司馬遷.史記(第99卷)[M].北京:中華書局,1959.

[16]a.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云夢睡虎地M77發(fā)掘簡報[J].江漢考古,2008(4).b.彭浩.讀云夢睡虎地M77漢簡[J].江漢考古,2009(4).

[17]司馬遷.史記(第18卷)[M].北京:中華書局,1959.

[18]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等.漢元帝渭陵考古調(diào)查、勘探簡報[J].考古,2013(11).

[19]班固.漢書(第97卷下)[M].北京:中華書局,1962.

[20]同[8].

[21]同[8].

[22]同[10].

[23]焦循.孟子正義(第10卷)[M].北京:中華書局,2017(6).

[24]司馬遷.史記(第5卷)[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5]司馬遷.史記:司馬貞索引(第72卷)[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6]a.焦南峰,等.秦人的十個陵區(qū)[J].文物,2014(6).b.劉衛(wèi)鵬,等.咸陽原上“秦陵”的發(fā)現(xiàn)和確認(rèn)[J].文物,2008(4).c.徐衛(wèi)民.秦帝王陵墓制度研究[J].唐都學(xué)刊,2010(1).

[27]司馬遷.史記(第6卷)[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8]同[24].

[29]同[8].

[30]王子今.西漢帝陵方位與長安地區(qū)的交通形勢[J].唐都學(xué)刊,1995(3).

[31]馬正林.咸陽原與西漢諸陵[J].人文雜志,1987(2).

[32]司馬遷.史記(第8卷)[M].北京:中華書局,1959.

[33]司馬遷.史記(第52卷)[M].北京:中華書局,1959.

[34]司馬遷.史記(第10卷)[M].北京:中華書局,1959.

[35]同[32].

[36]班固.漢書(第1卷下)[M].北京:中華書局,1962.

[37]同[34].

[38]辛德勇.長安城興起與發(fā)展的交通基礎(chǔ)—漢唐長安交通地理研究之四[J].中國歷史地里論叢,1989(2).

[39]馬正林.也論霸上的位置[J].陜西師大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85(3).

[40]辛德勇.論霸上的位置及其交通地位[J].陜西師大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85(1).

[41]同[39].

[42]同[39].

[43]司馬遷.史記(第55卷)[M].北京:中華書局,1959.44]同[15].

[45]司馬遷.史記(第96卷)[M].北京:中華書局,1959.

[46]同[8].

[47]司馬遷.史記(第9卷)[M].北京:中華書局,1959.

[48]文帝三年,“帝自甘泉之高奴,因幸太原,……留游太原十馀日。”“十一年冬十一月,行幸代。春正月,上自代還?!薄?后元)三年春二月,行幸代。”“(后元)五年,……秋七月,行幸代?!卑喙?漢書(第4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2(6).

[49]班固.漢書(第47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2.

[50]班固.漢書(第50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2.

[51]葛洪.西京雜記:杜子夏自作葬文(第3卷)[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52]張震澤.張衡詩文集校注(冢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3]班固.漢書(第4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2.

(本文轉(zhuǎn)載自《學(xué)衡》公號,原載《考古與文物》 2021年第1期,引用參考原文及出處,作者馬永嬴系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

Hash:0a19803378642b5244db62762c2b0a5edb4f0e80

聲明:此文由 澎湃新聞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