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雷臺漢墓, 銅車馬儀仗, 見證“涼州兵團”的武功軍威?
銅車馬儀仗,
今年是中國旅游標志“銅奔馬”發(fā)現(xiàn)50周年。甘肅出土過不少的車馬實物,其中比較聞名的張家川馬家塬戰(zhàn)國墓葬、甘谷戰(zhàn)國秦人墓葬等地方都出土過車馬。在多輛車馬中,以武威雷臺漢墓銅車馬儀仗最為完整龐大。它們不僅是數(shù)量最多的漢代車馬方陣,更是漢末三國兩晉時期“涼州兵團”的藝術縮影。
銅奔馬為它們開道
去甘肅省博物館,人們往往第一眼看到的是銅奔馬,而后才是它旁邊的一組銅車馬儀仗。這是一組規(guī)模龐大的儀仗軍陣。它們由38匹銅馬、1頭銅牛、1輛斧車、4輛軺車、3輛輦車、2輛小車、3輛大車、1輛牛車、17個手持矛戟的武士俑和28個奴婢俑組成,是迄今發(fā)現(xiàn)數(shù)量最多的東漢車馬儀仗銅俑,氣勢宏大,鑄造精湛,顯示出漢代群體銅雕的杰出成就。
的確,那是個令人震驚的銅車馬儀仗隊。整個隊伍,以銅奔馬開始,拉著貨物的銅牛車結束。浩浩蕩蕩的方陣,有護衛(wèi)騎士,有隨行官員,有傳遞信息的軺車,有象征天子授權的斧鉞之車……
它們展現(xiàn)的就是漢官威儀。在詞典中“漢官威儀”指的是華夏正統(tǒng)的皇室禮儀、典章制度。這個詞最早出現(xiàn)在《后漢書·光武帝紀》。這里我們不妨把它理解為漢代高官儀仗所彰顯出威懾四方的氣勢。漢末,武威屬涼州管轄,涼州兵團以騎兵為主,縱橫天下,后世曾有“涼州大馬橫行天下”的說法。
銅車馬儀仗和銅奔馬同時出土,可以說,在銅奔馬的光芒之下,這個銅車馬儀仗,往往被人們所忽視,所遺忘。
拂去歲月的塵埃,我們來看看它們出土時的往事。
銅奔馬及銅車馬儀仗是武威雷臺下的漢墓中出土的。雷臺是一種很古老的城市建筑。武威雷臺,作為祭祀雷神的地方,至少可以追溯到明代,當時人們修建了雷祖觀??墒牵~奔馬的出土,卻顛覆了人們對雷臺的認識。銅奔馬出土后,人們懷疑這個高臺子最早應該是銅奔馬主人墳墓高大的封土。后來,年代久遠了,人們忘記了下面的墓葬,就逐漸在封土上修建了建筑。到魏晉十六國時期,前涼國王張茂又筑了靈鈞臺。這一事件,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中曾有提及。只不過到了后來,人們只知道這里曾經(jīng)是座雷臺,漢墓、靈鈞臺這些都被忘記了。
1969年9月初,武威縣新鮮人民公社新鮮大隊第13生產(chǎn)隊的村民正在挖防空洞。9月10日這天,揮舞著镢頭的村民,猛地刨了下去,誰知,卻傳來一聲咔嚓聲。村民放下镢頭,將浮土層扒開后,發(fā)現(xiàn)是一塊磚頭。隨即發(fā)現(xiàn)一面磚頭砌的墻體。隨后,大隊的干部們帶著馬燈從地道進入墓室進行查看,發(fā)現(xiàn)這是一座古墓。古墓的一些墓室中,放著很多銅馬銅車,這些銅車馬并不是很高大,但依然讓人們吃驚不已。很快,這一消息就傳了出去,埋藏地下千百年的雷臺漢墓就此被發(fā)現(xiàn)。到11月和12月間,雷臺漢墓中出土的文物先后兩次被調到了省上。
如今的銅奔馬,作為中國旅游標志,早已名揚中外,被眾多的光環(huán)所籠罩,而一同出土的銅車馬儀仗卻聲名不顯。
數(shù)量最多的漢代車馬儀仗
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銅車馬,與銅奔馬同時挖掘出土。這是一組完整的銅雕塑,展現(xiàn)了漢代高官們日常出行巡視的狀況。
雷臺漢墓銅車馬俑,根據(jù)出土后的組合關系,排在最前面的是威武雄壯的17件手持矛、戟等兵器的武士俑乘騎。排列在武士俑乘騎后面的是1匹主騎和4匹從騎。主騎馬體形最大,昂首做嘶鳴狀,排在隊形最中間的當為墓主人乘騎。從騎馬則側首昂視,一足提起,奔騰欲馳。另一匹前左足提起,頭向左側。四騎前后并列,當為主人下屬官吏的從騎。排在后面的另一組是斧車和軺車,御奴5人,從婢2人。斧車上裝有大斧,在最前面做前導。4輛軺車均有華蓋,中間的一輛華蓋最大,當為墓主人所乘的“安車”,其余3輛應為下屬高級官員所乘的“屬車”。在軺車后面是三組不同職位的軍官及其夫人的乘騎車馬。最后是3輛大車和1輛牛車,當為載糧輜車。
整個銅車馬方陣,由馬、車、人構成。
這個墓葬究竟是何人所有呢?
在武威雷臺漢墓中,不僅出土了銅奔馬、銅車馬儀仗,還出土了金、銀、銅、鐵、玉、骨、石、陶等材質的文物231件。其中,有銀官?。疵?,皆為方形龜鈕,2枚稍大,邊長2.5厘米,另2枚較小,邊長為2.3厘米。其中的3枚可辨識印文,“口口將軍章”、“口口口軍章”和“口口口口章”。
在出土的銅車馬儀仗中,一部分器物上有銘文,分別有“冀張君”、“守張掖長張君”、“守左騎千人張掖長張君”。依照這些銘文,又分為三組,第一組是“冀張君”及夫人乘騎車馬,第二組是“守張掖長張君”及夫人乘騎車馬。第三組是“守左騎千人張掖長張君”乘騎車馬。
研究者認為:武威雷臺漢墓,應該是“某某將軍”的夫妻合葬墓,按照墓中出土的“張家奴字益宗”刻文的陶碗判斷,墓主人應姓張。可稱為張某將軍夫妻合葬墓。墓葬的年代,應該在東漢靈帝中平三年至獻帝期間 (公元186年—219年)下葬。
“涼州兵團”的再現(xiàn)
武威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西通張掖,南依祁連山,北接騰格里沙漠,素有“通一線于廣漠,控五郡之咽喉”之稱,自古有“燕趙多悲歌慷慨之士,烈士武臣多出涼州”之說。
“涼州兵團”的形成要從東漢第一任武威太守說起。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竇融率河西割據(jù)政權的武威太守梁統(tǒng)等人歸京后,劉秀在選擇新的人選時想到了太學生出身的南陽人士任延。
當時,武威局勢比較復雜?!翱け碑斝倥?,南接種羌,民畏寇抄,多廢田業(yè)?!比窝咏M織民眾義從,選拔武略之士千人,明其賞罰,遇到襲擊,逆擊追討,游牧搶掠的部族遂絕不敢出。此后,武威的郡兵戰(zhàn)斗力逐漸提高。不過,任延后來因擅自誅殺羌人而被免去太守,降職為河南召陵縣令。
此后,武威郡兵實力逐漸形成規(guī)模。武威雷臺漢墓銅車馬儀仗,正是當時武威郡兵強大實力的再現(xiàn)。到了漢末,武威郡兵東進參加了各種戰(zhàn)斗。
銅車馬儀仗形態(tài)各異,車輛結構精美,人物栩栩如生,所有這些,組成了一支高級武官出行時的隊伍,場面壯觀,聲勢浩大。西晉末永嘉年間,為了保衛(wèi)首都洛陽,涼州刺史張軌奉旨委派涼州本土將領北宮純分別于公元308年和309年,率領1000精兵急速向洛陽進發(fā)。北宮純是曠世猛將,又稱北宮三郎、西晉軍神,兩次解圍把首都洛陽百姓感動得一塌糊涂,他們創(chuàng)作了一首歌謠,紛紛走上街頭,為涼州鐵騎點贊傳唱:“涼州大馬,橫行天下。涼州鴟苕,寇賊消。鴟苕翩翩,怖殺人。”
人們推測,雷臺漢墓的兩千石高官,有可能就是武威太守。銅奔馬后的銅車馬儀仗,是當時武威兩千石高官的護衛(wèi)侍從。它們是當時“涼州兵團”形象的藝術再現(xiàn)。
王文元原創(chuàng)作品
請關注 請轉發(fā)
版權已保護,謝絕轉載, 盜用必究!
Hash:8c7ca0fd328512d2735234209e4ad188bf32a561
聲明:此文由 隴史薈 蘭州老王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