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林周農場舊址:講好紅色故事 傳承紅色基因

圖為林周農場禮堂外貌。記者 文鳳 攝

林周農場(現(xiàn)林周縣黨員黨性教育基地,簡稱林周農場)始建于1966年,原隸屬于西藏軍區(qū)生產建設師,后屬自治區(qū)農墾廳退場還民,1984年林周農場交由林周縣強嘎鄉(xiāng)使用。

林周農場的建設與發(fā)展,與西藏民主改革以來的歷史息息相關。1960年,自治區(qū)決定在林周縣甘曲鎮(zhèn)卡多村試點,參照新疆建設兵團的管理模式,以當地農牧民為主體,派遣少量藏漢族技術管理干部,建設了彭波農場。隨后,又建立了林周農場。農場于1965年得到擴大,進入正規(guī)發(fā)展時期。

彭波農場和林周農場這兩大農場的建立,使林周在封建農牧制下的傳統(tǒng)農業(yè)迅速過渡到一個嶄新的發(fā)展階段。在農場管理下,林周農業(yè)在西藏率先實現(xiàn)了專業(yè)分工、機械耕作和科技進步。林周廣大農民在外來技術干部指導下,團結一心,依靠自身力量,大力建設農田基礎設施;農場引入的機械化耕作和作物良種進一步改變了林周傳統(tǒng)的格局,兩大農場的糧油產量穩(wěn)定在500多萬公斤。上世紀70年代,隨著管理體系的穩(wěn)定和農牧專業(yè)分工水平的提高,林周農業(yè)進入了一個快速發(fā)展時期,產量逐年遞增,到1978年,糧油生產總量累計達1300多萬公斤。

2016年,林周農場舊址保護工程啟動,并于2019年3月28日正式變身為林周縣黨員黨性教育基地。走進農場,一條被白楊林簇擁著的馬路,筆直地向農場深處延伸去。歷經了40多年風吹雨打,林周農場至今尚存的還有禮堂、宿舍、供銷社等7座建筑物。

林周農場的禮堂位于農場場部西面,坐西向東。禮堂的門沿上寫著“林周農場禮堂”六個紅色大字,這是當年西藏軍區(qū)建設師李仙嶺留下的筆跡。走進禮堂,十幾排桌椅整齊擺在禮堂中央,舞臺上正播放著紀錄片,真實記錄著當年援藏干部、知識青年和當地百姓戰(zhàn)天斗地的飽滿精神狀態(tài)。

禮堂為單層坡屋頂建筑,建筑平面呈“工”字形,中心軸對稱,由大廳、舞臺、化妝間、設備存放間等7個部分組成。它是整個農場最高大雄偉且保存較好的建筑,占地1000多平方米、相當于三層樓高的大禮堂,依舊保持著原來的樣子,門窗、舞臺、椅子、紅旗、毛主席語錄……

禮堂正對著的一片空地上擺放著兩門“驅散”冰雹用的高射炮。沿著場部的指示標牌向南走去,當年修建的三排整齊的窯洞依次靜靜地矗立在一片白樺林里,潔白的墻面上,明黃色的門窗,窗上嵌著一顆大大的五角星,門窗的樣式則是仿延安窯洞的樣式。每口窯洞南北寬7米,高5.4米,總共有6口窯。在西藏看見這種房屋樣式,首先聯(lián)想到的便是革命圣地——延安。

推門進去,抬頭便看見用磚砌成弧形的屋頂,窯洞里擺放了一些當年農場職工使用的生產生活工具及一些民族樂器。在那個物質條件相對匱乏的年代,他們的精神支柱卻是多樣化的。他們在祖國的最邊疆,發(fā)揚著“老西藏精神”,戰(zhàn)天斗地,建設著高原上的糧倉。

窯洞前方擺著一臺“東方紅”牌拖拉機,當時,整個農場只有這一臺拖拉機。不難想象,在那樣艱苦、簡陋的條件下,大家開荒地、修水庫、建農場,與自然較量的時候有多吃力。也正因如此,在建設農場時期,涌現(xiàn)出的“鐵姑娘”組合、第一批女犁手、第一批氣象觀測員,他們在農牧業(yè)專家指導下,種植冬小麥、培育出彭波半細毛羊,為西藏的發(fā)展進步奉獻了一生。

林周農場是一個時代的產物,它見證著昔日熱火朝天的生產場景,又目睹著西藏的繁榮穩(wěn)定。它和他們流傳下來的革命精神、紅色記憶,依舊是今天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現(xiàn)今的林周農場,已成為拉薩重要的黨員黨性教育基地與紅色旅游為一體的文物舊址,通過用好紅色資源、創(chuàng)新教育形式、打造精品黨課等方式,讓紅色文化入腦入心,讓革命精神代代相傳。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

Hash:42262809b01172f5ba8c5c6a6ada3f3173acc667

聲明:此文由 西藏主要新聞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